2022年07月15日
第05版:05

著名历史学家 戴逸之名取自沧州

1948年10月,他从北平奔赴泊头华北局城工部,经过沧州时,改名“戴逸”

本报记者 杨金丽

本报曾报道表演艺术家蓝天野的名字是他1948年从北平转移到泊头华北局城工部途中改的,以及华北局城工部转移爱国人士时那些曲折动人的故事后,泊头文史学者范凤驰告诉记者:我国著名史学家、国务院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的名字,也是在转移到泊头华北局城工部途中所改,并一直沿用至今。

戴逸,96岁,我国清史研究的领衔人物,在清史、中国近现代史方面成就卓著。

戴逸与夫人的名字都取自沧州

范凤驰介绍,原沧州财经学校党委书记戴其润与戴逸先生是宗亲,熟悉这段往事。记者联系戴其润后,他激动地说:“戴逸先生的名字就取自从北平转移到泊头城工部途中,更准确地说,就取自沧州!”

戴其润拿出他编辑的《沧州戴氏族人钩沉(续)》,其中的序言是戴逸所写。在这篇序言中,戴逸先生写到:

“触目生情的首先还是‘沧州’二字,这个曾经仅有过一面之缘,却令人终身难忘的运河古城。

那是1948年10月间,在北大求学的我,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遭到国民党政府通缉,被迫向解放区转移。几经周折,到了沧州,在东城门的桥上和前来接应的同志用‘留人’(即时任华北城乡工作部部长刘仁同志姓名的谐音)的暗号接上了头。填表登记时,那位同志机警地说:‘改个名字吧,以免有事连累家人。’我想,我是逃出来的,就叫戴逸吧。我原名叫戴秉衡,到沧州我改成了戴逸,并一直叫到今天。而我的老伴儿,当年是辅仁大学的学生,也和我一样,经由沧州中转,进入解放区的华北大学。她原名刘振安,也是到了沧州改成了刘炎,是同一条路让我们走到了一起,继而相识相知,相爱相偕。60多年了,我和她一直没有再到‘戴逸’‘刘炎’的诞生之处故地重游,说来真是遗憾,所以一看到书名上的‘沧州’字样,便一下子感慨系之。”

戴逸与戴其润的一段忘年交

戴逸,江苏常熟人,1926年9月10日生。1946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历史系。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78年任教授、清史研究所所长。早年从事中共党史教学,后专注于清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2013年12月17日获得第二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2002年,76岁的戴逸接受了领衔主持国家项目《清史》的编撰任务。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编撰前朝历史都由皇帝亲自参与、宰相领衔。《清史》编撰过程中,虽然政府投入了巨资,但保持了高度的独立性。这是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是《清史》最为重要的特点之一。在历史评价方面,自辛亥革命后,清朝历史一直被标注为最软弱腐败的时代。戴逸先生最早对清代历史提出了系统、科学、公正的评价,肯定了清代的历史贡献,推翻了长期存在的对清代历史不公平的评价。《清史》被认为是中国近百年来重大的文化工程。

2007年,因为同为戴姓,戴其润来到北京拜访戴逸,并带去了他编撰的《沧州戴氏族人钩沉》。戴逸翻阅后,对此书评价颇高:“此书填补了《清史》方面的缺陷,你不要光给我,还要给我们清史编纂委员会图书资料中心,最好再给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两册。”后来,戴其润又写出《沧州戴氏族人钩沉(续)》,戴逸欣然作序。

曾在泊头城工部住了半个月

戴其润说,戴逸还和他讲到1948年在沧州、泊头时的经历:“戴逸先生到沧州的第二天,就去了泊头华北局城工部,在那儿准备去石家庄。正赶上傅作义的队伍偷袭石家庄,转移行动暂时停止了,他在泊头住了半个月。后来去衡水坐火车去石家庄。快到时,遇到了敌机。敌机扫射火车头,司机吓得跳车跑了。没了司机,火车仍在跑,眼看就要进站了,大家都吓坏了。这时敌机见火车还在行进,返回来又是一顿狂射,火车头被打坏了,车也停了下来。他们走了很长的路,才到了石家庄。”

戴其润说,戴逸先生今年96岁高龄,前几天他还问候过老人,老人身体康健。2007年,老人就表示希望有机会到沧州市及泊头旧地重游。

2022-07-15 1948年10月,他从北平奔赴泊头华北局城工部,经过沧州时,改名“戴逸”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3724.html 1 著名历史学家 戴逸之名取自沧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