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玉洁
观察月相变化;搜集日常生活中健康或不良的饮食、娱乐等生活习惯,加以分析说明并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参观人防馆、博物馆和美丽乡村;参加社区公益劳动;寻访老党员……暑假期间,除了书面作业,沧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实践活动也安排得丰富多彩。
秉承“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近年来,沧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并实施各类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将书本知识学以致用,不断增强生活技能。
特色作业 与生活息息相关
在布置作业时,老师们时常根据目前所学,为孩子们留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要求低年级学生运用分类知识来整理书包,用米尺测量卧室的长和宽;让中、高年级的孩子应用面积知识帮助父母选择合适的地砖规格,用比例尺来设计卧室物品摆放图纸等。
在学了《春夏秋冬》一课后,语文老师会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观察大自然,找寻春天的足迹;讲完《要是在野外迷了路》一课后,就会带学生去发现生活中那些“天然的指南针”,学会利用自然事物辨别方向。
项目学习 91棵杨树成“课题”
在沧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校园里,种着91棵杨树。它们在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飞絮和落叶两大难题。
于是,杨树就成了第二实验小学学生研究的对象。
学校成立了杨树项目学习小组,首先,通过老师的讲解,大家对杨树进行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之后,就“如何减少杨絮”“怎样清扫最有效”等问题,展开了学习和讨论。孩子们查阅资料、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不仅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小妙招,而且还自制了清扫工具。
但是,在打扫校园时,又遇到了新的难题:在有风的日子,如何把杨絮和落叶及时收拢到一起?空调外机上面和一些死角该如何清理?屡扫屡落怎么办?收到值日生反馈的这些问题后,学习小组的成员们又展开了新一轮的讨论与探索。
直面问题,全力求解。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也不断积累,愈加丰富。
无纸化评价 校园再现生活情境
在刚刚结束的低年级无纸化评价中,“智慧超市”“智趣农场”“动感赛场”……一幕幕生活场景呈现在第二实验小学校园中。
在“智慧超市”,学生两人一组持20元代金券,共同合作从超市内选购3件同类商品和喜欢的一本书合计总价,再把算法和结果讲给老师。谁能够最合理地使用这20元钱,谁就会得到最高等级的“思维力”评价值。
模拟超市情景,让学生体验用小面值纸币购物,既贴近日常生活,又富有趣味性。同时,将二年级所学的20以内乘法及加法运算知识融入其中。花钱购物和核计总价检验了学生的运算能力;相互交流并最终表达自己购买结果,考察的是语言组织运用能力及协作力;购物之后将超市内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投放,不仅关注了学生的规则意识,而且了解了科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集生活化、融合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无纸化综合评价,实现了课内知识与社会生活的有效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