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19日
第01版:01

河间:书写经济转型城乡蝶变新篇章

本报记者 郭 震 本报通讯员 槐 伟 李瑞存

十年发展,十年巨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河间市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十年,也是河间全市上下开拓奋进、取得丰硕成果的十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城乡建设扩容提质、党建深耕服务于民,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0.1亿元,同比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2%;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05亿元,同比增长8.2%,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加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

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特色经济实现提质增效

工艺玻璃流光溢彩,再制造产品远销海外……近年来,河间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县域特色经济。

拉丝、吹胎、封底……在河北明尚德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玻璃原料经过数道工艺,不一会儿就变成了精美的玻璃产品。

“这款简爱杯,过滤片是半月牙形玻璃片,喝水时不仅能阻挡茶叶,还能让嘴巴有冲浪的感觉。”公司项目中心经理张磊介绍,他们经过长时间反复试验,创新使用了玻璃材质的过滤片,简爱杯获得了北京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最佳旅游商品设计奖。

“以前,客户给什么图纸就加工什么产品,完全没有自己的设计,也没有市场竞争优势。”张磊说,简爱杯只是一项小创新,现在,公司每年都拿出产值的10%来搞创新,秉承着工业设计理念,从茶具扩展到了餐具、咖啡具等生活中的玻璃器皿,并对这些产品的性能、外观等进行设计,使产品更加优美,增加了附加值和效益。

河间市坚持推进产品和生产流程设计创新,促进工业设计与玻璃制造加快融合。近年来,连续举办了多届“中国·河间工艺玻璃设计创新大赛”“中国·河间国际灯工艺术节”,为工艺玻璃制造产学研对接和转化搭建了平台。河间市先后荣获“中国工艺玻璃之都”“中国耐热玻璃生产基地”等称号。河间玻璃产业现有注册企业259家,规模以上企业19家,注册加工摊点近2000家,从业人员6万余人。

玻璃产业的成功,更加坚定了河间转型升级发展的信心与决心。河间聚焦再制造产业持续发力,推动再制造向再“智造”转变,加快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日前,在位于河间的沧州格锐特钻头有限公司,20多台车床正在加紧对废旧钻头进行再制造。经过再制造,原本废旧钻头摇身一变成为带有芯片的钻头。这种新生产出来的钻头精度国内领先。

格锐特是专门从事特种钢材和金刚石材料加工研究的钻头企业。“钻头的生产工艺要求非常高,不仅要足够坚硬,还需要非常精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春艳介绍,钻头的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了石油开采的质量、效率、成本。加装了芯片的钻头,可以对泥浆、井底盐性、温度、钻井速度等情况进行收录,收集上来的数据,可有效作用于二次钻井的钻头优化。

河间市紧紧依托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成投用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催生再制造产业发展活力。目前,河间拥有具备再制造基础的企业350余家,年产值超100亿元,涉及石油钻采、汽车零部件、机床、计算机服务器等领域,再制造产品达10多个种类、上千种规格,其中有50%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出口东南亚、中东和南非市场,汽车起动机、发电机再制造规模居世界第一。

电线电缆作为河间市的主导产业,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正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引吭高歌。(下转第八版)

2022-07-19 本报记者 郭 震 本报通讯员 槐 伟 李瑞存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3991.html 1 河间:书写经济转型城乡蝶变新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