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的王子臣老人,自幼生长在沧县兴济镇大运河旁。每次经过原兴济草辫厂的位置时,总会忍不住感慨万千。虽然工厂关闭已经10余年,难觅当年踪迹,但在他眼中,“兴济草辫”的名号却依然响亮——因为这里承载着几代人奋斗的足迹,铭刻着兴济人百余年的温暖记忆。
王子臣是草辫厂的老职工,1948年便已经入厂,对厂里的一切,他如数家珍。每每提起,他语气里都是自豪:“我们的草辫厂,曾和泊头火柴厂、沧州面粉厂一起,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沧州的三家骨干企业,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北美、欧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曾连续5年出口创汇超百万美元。”
悠远草辫厂
王子臣说,提起兴济草辫厂,就不得不说大运河。
大运河蜿蜒北上,在流经兴济镇的古老渡口东岸,是兴济码头。临近码头,是兴济镇商业的中心地带。大约在康熙末年,山东掖县的师傅就来到兴济,看中了这里便利的交通位置,把草辫制作技术带到了这里。到了道光年间,草辫加工在兴济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掖县人在兴济建立了作坊,经营草辫制品,生意逐渐兴隆,产品也开始出口。清朝末年,兴济的草帽辫和草辫制品已经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民国时期,兴济草辫厂创建,由镇上孙姓人家管理。
可以想象,当年在大运河畔,来来往往,舳舻千里,兴济人在码头上把自己的草辫制品装到船上,目送帆影远去的情景。那些装满草辫制品的帆船,载着兴济人的希望远航,又载着丰厚的回报而归。
时光来到1948年的秋天。这一年,兴济已经解放一年,但新中国还没成立,战火仍在燃烧,百废待兴。在这一重要时刻,新的人民政权率先把发展经济的目光投到了兴济草辫业的振兴上。为了进一步扩大兴济草辫业的生产和经营能力,决定由政府接管兴济草辫厂专业经营。当年6月筹建,8月投产,直属河北省供销社,委托沧州地区供销社代管。
也是在这一年,家住运河边的王子臣进入了草辫厂工作。
早在进厂之前,王子臣就一直在草辫作坊里谋生。他说,建厂之前,运河周围有十多家草辫作坊,集中在现在靠近运河摆渡的庞家大院周围,跨前街、北菜市街、南菜市街、席市街一带。
“先学的是接辫子头,两棵辫子各七根头,结成一棵,要把这七根头接得严丝合缝。没事儿我就钻研里面的门道。辫好的草辫摆在面前,一看就能分出一二三等。”靠着一股子钻劲,王子臣很快就得到了老师傅们的认可。
1948年9月,国营草辫厂成立,王子臣便进厂当起了技术工人。由于刻苦钻研,加上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他很快成了草辫厂的业务骨干,车间里每个环节工序的门道,他无不精熟。至今,回忆起在草辫厂的经历,王子臣还能熟练地讲起每个工序的要求、标准和技巧。
“草辫生产包括4道工序:掐辫。经过分类把相同成色类型的草辫接在一起,放入熏房用硫磺熏白。挑辫。熏好的草辫,还要进一步分出质量等级,叫‘分户’。标准是色泽、平整度、粗细等。拐辫。拐辫车间地面上铺上苇席,上面排上一排排长条凳,凳面两头各钉一个楔子,缠上挑出的散辫,用绳子捆起,算是完成一个成品单位,这是工人计酬的主要依据。打包。240把是一包,捆好后用席包好。”王子臣说,当时草编出口世界各地,尤其是日本,日本人再进行深加工,或是制作草帽,或是编花等装饰品。
获称“兴济白”
当年,兴济草辫厂的产品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远销日本、美国、荷兰、意大利以及东南亚各国,因品质优良洁净,在国际上享有“兴济白”之称,声誉极高。
为什么叫“兴济白”呢?王子臣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草辫的原料是本地的小麦梃子,这种梃子细软,最上一节最长,加工时只用上面最长的一节来制作草辫。当时河南人也做,但较粗放,用到第二节、三节,颜色质地就大不一样了。因此,‘兴济白’也被当作是草辫业中的精品,是上好的原料加上精心加工而成。”
王子臣说,建厂之初规模不大,仅50余人,建在原火神庙内。很快就发现厂房太小,建厂一个月后,挪到了董家酒坊。但仍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于是迁到了紧邻运河的庞家大院内。
新厂有3个车间组成,近300人,再加上其他管理用房,规模很大。草辫厂在庞家大院这次扎下根,一待就是几十年,直到1984年迁到104国道附近的现址。
在王子臣的记忆中,兴济草辫厂曾经和泊头火柴厂、沧州面粉厂比肩,堪称当时沧州的三家骨干企业,是当时沧州经济的支柱产业。
据有关资料,兴济草辫厂1952年创汇428700美元,1964年创汇491700美元,1985年至1997年累计创汇近千万美元。
兴济草辫厂成为重要创汇企业,也因此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关注。王子臣说:“周恩来总理曾多次过问‘兴济白’的生产经营以及出口问题。”
1985年,“兴济白”草辫被河北省外贸确认为“优质免验出口产品”,后被《中国名优新特产品精选》列为中国产品精粹行列。
出口创佳绩
王子臣说,兴济草辫厂带动的不仅仅是当地的经济,还辐射到周围各地。
草辫制造业发展繁荣,许多地区也相继建立起自己的草辫厂,这也导致了行业竞相压价,再加上兴济草辫厂设备逐渐老化,厂子一度跌入低谷。
“时任草辫厂厂长的赵福元搞了一辈子草辫,他一边狠抓质量管理,提高产品等级,一边扩大出口,草辫厂很快有了起色。”他说,有一次,青县草辫厂一班人来兴济草辫厂学习经验,还道出了发展的难题——他们在天津口岸有一批货只能卖到22万元,还不能马上走货。厂长说你们马上拉到兴济厂,货到交款,给你23万元。青县的同行十分高兴。
通过这种形式,赵福元利用兴济厂的管理和免检优势,整合了周围草辫厂的产品,扩大了货源。后来,兴济草辫厂的货源基地扩展到了黄骅、盐山、河间、献县等地。同时改革收购渠道,由原先的供销社代收改由兴济厂统一布点,厂里定时派车到各点运回。从而形成了覆盖沧州市的货源基地和收购网络。这也大大提高了兴济草辫厂的竞争力。
1993年6月,在日本大阪国际工艺品展销会上,兴济草辫厂出产的“兴济白”大受欢迎,5家日本主要加工企业争相抢购。有的老板甚至找到草辫厂厂长所住宾馆来谈合作。
兴济草辫厂,一时成了沧州国营企业里的“明星”,加工能力大幅度提高。自1987年至亚洲金融危机,其间出口创汇连续5年超百万美元。各种荣誉接踵而至,省领导亲自为草辫厂厂长颁奖。王子臣和员工们也感到非常骄傲自豪。
但随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人民币大幅贬值,草辫业受到巨大冲击,草辫出口不赚反赔。加上原料市场的急剧萎缩等原因,兴盛了数百年的兴济草辫业跌入了低谷。2010年左右,草辫厂停止生产,宣布倒闭。
在厂里工作了40多年的王子臣退休后离开了草辫厂。辉煌了数百年的产业最终成为历史,但也让我们看到了几代兴济人探索国富民强之路的铿锵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