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20日
第05版:05

运河两岸迎蝶变 水清景美幸福长

本版摄影/王 韬

□ 本报记者 赵宝梅 本报通讯员 郑 谷

文旅融合的“运河模式”

□ 本报记者 赵宝梅

嫩绿的草坪,舒爽的夜风,台上摇滚热烈,台下激情舞动……初夏的沧州印象·大运河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里,一场草坪音乐会,掀起了夏日运河畔激情而又浪漫的音乐之旅。

这里,也经常举办草坪露天电影和夜晚户外露营、啤酒烧烤、红酒西餐等活动。在满天繁星下,别有情调。不仅如此,这里的马术夏令营、帐篷露营、田园野炊、企业团建、亲子游玩等活动,成为假日里很多狮城人的选择。文化和旅游在这里完美交汇,开启了运河区乃至沧州市文旅融合的新模式。

紧邻运河的沧州印象·大运河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囊括了田园综合体、智慧农业、现代农业科技示范、马产业及大运河古建筑文化园等内容,自建成运营以来,已成为我市现代生态农业示范、青少年科普研学、大运河文化传承及高端马术运动传播、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更是运河沿线文旅融合的典范。

百狮园中,古牌坊下小广场,潺潺运河水畔,有时是孩子在诵读《运河赋》,有时是身着汉服的女子翩翩起舞,有时是武术弟子在练习拳术……一旁的荷悦轩茶室里,茶文化博物馆吸引爱茶人士聚集,鉴赏古茶具,品听茶文化。而不远处的沧曲书舍,各种书画展不定期举办,文人墨客一边游览运河美景,一边沉醉于书画艺术之中。书舍中的《四库全书》等各类书目摆放整齐,与雕梁画栋的南方古建融为一体,满满的文化韵味。

复建的南川楼和朗吟楼,也将用作各类文化展览展示,同时辅以文化活动,与清风楼一起,打造三楼鼎立的运河文化格局。建设中的园博园非遗展示中心、大化工业遗址等,未来同样以文化为主,开启新的旅游方向。

市区段运河大多处于运河区内,这段运河文物遗存众多,河道景观完整,具有人文与自然为一体的美学价值。按照沧州市统一规划,运河区坚持以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带建设为统领,按照5A级旅游景区标准,打造区域文化保护带和生态景观带,发展全域旅游和特色产业。同时统筹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物管理和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运河风景设施,打造顺畅安全的便民风景道,为沧州运河旅游发展作出贡献。

大运河市区段通航后,运河两岸旅游资源将串成一条线。运河文旅将融合文化内容,打造运河一日游旅游线路,游客欣赏运河两岸美景的同时,更能感受沧州文化。这对沧州市民来说,不失为一件美事。

清晨,踏着盛夏的露珠,运河畔的百狮园迎来了这天的第一拨游人。沿着健康步道行走,欣赏百花盛开,细听晨鸟鸣叫。紧邻运河,古老的沧曲书舍清幽雅静,青砖黛瓦的外墙,竹林环绕,意蕴悠长。荷悦轩茶室旁,沧桑的牌坊下,舞动的太极、悠扬的古筝,宛如穿越到了古时。抬眼望去,对岸古香古色的南川楼、朗吟楼,复建一新,傲然矗立,施工中的文化街区,呈现出独有的古韵风貌。

一座步行桥,连接河两岸。怡人的运河景观和文化街区,让附近乃至整个市区的百姓都感受到了这个区域的魅力。生活在两岸的运河区居民,经历了从基础设施、生活环境差,到征拆搬迁、围挡施工,再到环境优美、人人羡慕的全过程,幸福感满满。

向南,是正在改造提升中的运河公园。碧绿的草坪上,孩子在奔跑嬉戏;清澈的人工湖边,人们忙着拍照合影;运动场中,年轻人挥汗如雨,即将建成的儿童游乐场已显现出轮廓……在这个依托运河“Ω”弯打造的公园内,河道蜿蜒曲折,河畔花草树木相得益彰,步行桥连接两岸景观,附近大赵庄、康居园、富强小区的居民来此游玩,或漫步、或健身,轻松惬意。而几年前,这里的河道还是杂草丛生,周围苗圃、鸡窝等私搭乱建随处可见。随着大运河生态修复与环境卫生清理整治工程的开展,沧桑的大运河完成一场脱胎换骨的巨变:水质改善了,河岸变绿了,河水更清了……千年大运河正在沧州唱响一曲“生态之歌”。

在百狮园和运河公园之间,曾经的河滩地已不再是花圃、苗圃的基地,而是建成了游园景观,成为连接两园的绿色廊道。再加上黄河桥南侧的小游园,附近佟家花园、强家坟等城中村居民走出家门便可享受绿树浓荫,生活更加惬意。

向北,是占地4000亩的沧州园博园,作为河北省第六届园林博览会的举办地,这里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建设。园区内,北山拔地而起,建筑日新月异,绿植苍翠挺拔,展园施工火热。空中俯瞰,园博园主园区、中国大运河非遗展示中心和大化工业遗存提升改造3个板块均已显现雏形。透过园博园主园区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沿岸几个村庄旧貌已不复存在,经历征收改造,运河重获新生。

运河区是全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无论是百狮园还是南川楼文化街区,抑或运河公园、园博园,项目建设前期都离不开土地征收。运河区区委、区政府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重要指示精神,全面、积极配合沧州运河文化带建设。去年以来,运河区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城市更新、断头路打通等重要工作,先后启动了园博园片区、南川楼片区、堤顶路贯通、刘文庄、大王庄、晴川路、鲸川路、南川楼文化街区开口等20多个项目,全区600多名党员、干部、职工进驻项目征收改造一线,短时间、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任务,书写出运河人的激情和智慧,为全面启动大运河文化带重点项目建设奠定了基础。

工商如云屯,行舟共曳车。漕储日夜飞,两岸闻喧哗……如今的市区段大运河,景色壮美,繁华又现。时光的车轮,正载着运河人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2022-07-20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4118.html 1 运河两岸迎蝶变 水清景美幸福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