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20日
第08版:08

泊头:转型升级引领“老工业基地”高质量发展

(上接第一版)

如果把大运河比作一条项链,沿岸村庄就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只有把这些珍珠穿起来,才能从整体上呈现运河文化。

泊头市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遵循既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又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原则,沿运河打造了34个美丽乡村。一个村庄一道风景,好生态变成好“钱景”,一个个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串成一条绿色文化长廊,将运河故事讲述得深情动听。

以水为胜,以河生地,以航达裕,民有其富,城有其馨,是为泊头。泊头因运河漕运而兴,因古道驿站闻名。近年来,泊头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书记倪岳峰来沧来泊调研讲话要求,全力打造富有文化特色、彰显泊头魅力的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效凸显,2021年被评为省级“水利风景区”,成为泊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高水平规划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泊头紧密对接国家、省、沧州市上位规划,聘请中规院等知名单位,编制了大运河核心监控区控制性详规、全域旅游规划,优化完善了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有效保证了全域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貌统一。投资8.5亿元深入实施“3+8+20”重点工程,完成大运河清淤、堤顶路全线贯通以及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对沿线村庄面貌进行了整体打造。加快清真寺、“七十二连窑”等沿岸文物、历史遗迹修复保护工程,对大运河明代沉船和宋代古墓遗址进行保护性挖掘,华北局城工部旧址和齐堰窑址被评为沧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大运河泊头段水林相依、通畅整洁、功能完备、底蕴深厚,正着力打造环城水系互联互通,以水兴城、水城共融的城市特质。

乡村振兴稳住高质量发展“压舱石”

厕所需要吸污联系谁?如何监督吸污人员随意倾倒粪污?在泊头,农业农村局联合科技公司,在沧州首创改厕智能化管护平台,将改厕村民、工作人员、运输车辆及粪污处理终端等有效衔接,解决了农村改厕后续的管护、监管等问题。

这是泊头实施厕所革命、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泊头力促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大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泊头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工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持续抓好建档立卡脱贫人口、易返贫致贫户的帮扶工作,未发生返贫致贫问题。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多重保障制度,实现贫困人口参保全员覆盖。积极开展“百企帮千户”活动,实现“企业包联”“企业帮扶”全覆盖。

大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泊头作为鸭梨之乡,一直非常重视农业产业供给侧改革。目前,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4.9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5.2%,拥有沧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3.3%,高于全省8.6个百分点。获评“省绿色防控先进县”,入围全国第六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王武镇获评省级农业产业强镇,金马驹村成为沧州市唯一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一村一品”十大典型案例。“泊头鸭梨”被评为2021年度受市场欢迎果品区域公用品牌100强,“泊头桑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作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投资3920万元完成农村改厕3.1万座,建成沧州市唯一的农村改厕智能化管护平台;大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村庄绿化面积320亩,新改建农村公路38公里,打造省级美丽乡村23个,基本实现了村庄由“清拆”向“提升”的转变。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持续加大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大农村改厕、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开展“十佳百星”评选,持续厚植乡风文明,全力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规划建设好石衡沧港交河站、文庙站及其周边区域,推动文庙、营子康养文旅产业发展,把交河打造成沧衡交界处的中心城镇。

历程栉风沐雨,成果催人奋进。今天的泊头,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城乡环境更好了,人民生活更富裕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泊头人民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奋发进取,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求真务实、埋头苦干,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市、美丽泊头新篇章。

2022-07-20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4146.html 1 泊头:转型升级引领“老工业基地”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