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22日
第5R版:

原林业部副部长罗玉川战争年代曾在冀中战斗,与当地百姓结下深厚友谊,与献县堡垒户彭大娘的故事更是被传为美谈——

“爱我如母”背后的红色往事

本报记者 齐斐斐 本报通讯员 吕永森

彭大娘的小儿媳佟华珍(坐)、彭大娘的孙子彭宝新(右二)、孙女彭荣新(右四)

干净的二进院,90岁的佟华珍径直领我们到了后院,一边指点,一边说着。这个院以前的东屋,曾悬挂着一幅字,上写“爱我如母”。字的书写者是时任冀中支前后勤司令部政委的罗玉川,而“母亲”便是佟华珍的婆婆彭大娘。虽然这幅字在1963年洪水中与倒塌的屋子都已寻不见了痕迹,但这对“母子”的故事却被人们记在了心里,并代代传诵着。

彭大娘家住着革命同志

罗玉川是满城县人,193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冀中区四地委、五地委、八分区担任要职。1944年,冀中区党委、行署、军区恢复建制,罗玉川任行署主任。他宣传动员、组织领导当地人民群众努力发展生产,支援前线。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领导冀中人民进行土地改革,开展大生产运动,动员青年参军参战。他和冀中区党委书记林铁、司令员孙毅组织指挥并粉碎了国民党突袭石家庄、企图进攻西柏坡、扰乱中共中央和华北人民政府的阴谋。平津战役期间,罗玉川兼任冀中支前后勤司令部政委。从1947年4月至1949年1月,发动组织民工485万名、大车34万余辆、担架8.5万多副、民兵1100多个连、船5900多艘,为平津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罗玉川历任农业部副部长、党组书记。1952年8月7日,调任林业部副部长、党组书记。1989年9月3日,因病在京逝世,享年80岁。

与彭大娘的母子情缘,正是在冀中地区革命期间结下的。彭大娘的孙子彭宝新讲起奶奶的故事,满是自豪。彭大娘原名谭和府,是献县谭庄村人。生于1891年,后嫁到三堤口乡(现献县陈庄镇)牛辛庄村。抗日战争时期,她家是抗战堡垒户,抗日军政人员都亲切地称她“彭大娘”。

1938年,牛辛庄村党支部成立农民夜校,彭大娘参加了学习,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第二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带头送子参军参战,把大儿子彭代峰、二儿子彭晓峰送到部队,把三儿子彭芝峰送到区里工作。3个儿子在外革命,她的家则成了掩护八路军干部战士的战斗堡垒。因牛辛庄村的党支部工作出色,群众基础好,中共抗日军政人员经常来牛辛庄开会学习,也常住在彭大娘家。这其中就有时任冀中行署主任的罗玉川和爱人,时任冀中行署妇救会主任的肖鹏,以县委书记李珍为主的县委同志,以段连长为首的特务连和区四小队的同志们。

爱护战士胜过亲生儿子

当时敌我斗争环境残酷,日军在周围村庄设有很多据点。这些革命同志,住在彭大娘家,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踏实。那时兵荒马乱,地里打不了多少粮食,生活条件很差,彭大娘千方百计调理粗茶淡饭,尽量让同志们吃好喝好。

一次,亲戚给彭大娘送来一篮子杏,彭大娘怕孩子吃,就挂在了闲屋的房顶上。10来岁的四儿子彭瑞峰想吃又够不着,结果把篮子扒翻了,杏撒了一地。彭大娘很生气,训斥瑞峰说:“你不知道这是给你大哥罗玉川留的吗?”当时,彭大娘家有里外两个院,10多间坯房,屋里、院里挖有4条秘密地道,易躲易藏。每逢同志们工作、学习的时候,彭大娘和小儿子彭瑞峰就为同志们站岗放哨,传递情报。

1941年的一天,区干部正在彭大娘家开会,日伪军突然包围了院子。正在门口放哨的彭大娘和敌人巧妙周旋拖延时间,同志们才都躲进地道藏了起来。敌人进院后屋里屋外东翻西找一无所获,气急败坏地对彭大娘动刑,皮鞋踢、枪托砸、木棒打、凉水灌,彭大娘被折磨得遍体鳞伤。但她一直横眉冷对,毫无惧色,最后被打昏在地,敌人才离开。日伪军走后,同志们看着彭大娘的满身伤痕心疼得泪如雨下。彭大娘反而安慰大家说:“别难过,只要同志们没事就好。”

罗玉川和爱人肖鹏等人巡查工作,住在彭大娘家。不巧罗玉川得了肺结核,彭大娘心急火燎,踮着小脚四处寻医买药。彭大娘家养的有母羊,她挤下羊奶给罗玉川补充营养。有一次,罗玉川和彭大娘出去放羊,被汉奸发现,彭大娘开口就说:“这是我儿子!”千般周旋,罗玉川才没被抓走。抗日战争胜利后,罗玉川来牛辛庄看望彭大娘,挥笔写下了“爱我如母”四个大字。

子孙四代饱含红色情怀

“咱娘临终前说了,你大哥回来的时候,别忘了给他倒碗咱家的水喝。”1981年,罗玉川再回彭大娘家,听到这些话禁不住热泪盈眶。彭大娘1968年去世,临终前最想念的就是他的“儿子”罗玉川,惦记着再给他做顿饭、倒碗水。

彭瑞峰端上这碗热水的时候,罗玉川早已泣不成声,双手颤巍巍地接过来,一气儿喝完,就像当年母亲给倒的水一样温暖甘甜。

彭大娘的孙子彭宝新说,他的大伯彭代峰参军后就化名为窦亚民。1940年,在高碑店附近从事地下工作,随后跟随部队南下,一路战斗,转业后分配到广西桂林邮电局任局长。彭宝新说,大伯极其节俭,离休后,生病住院国家给的补贴,只要是价格贵的药他都给退了。每年都有的旅游补贴,他到了旅游地,车都不舍得坐,剩下的全部退回。

二儿子彭晓峰,当时参军时给县委书记当警卫员,后升任连长。彭宝新说:“那时的二伯年轻力壮,双枪在手,很是勇猛。”彭晓峰1946年牺牲在满城。三儿子彭芝峰当时在县大队当兵,经历过数百次战争,解放后担任了牛辛庄村党支部书记。

1988年,在村中小学任教的孙女彭荣新曾去北京看望罗玉川。彭荣新回忆说,虽担任要职,但罗大伯一家都特别热情朴素,已年近八旬的老人因眼疾有些看不清了,还是持笔写下了“做个好的小学教师,要像园丁培养花木那样培养教育孩子们!”这也成了彭荣新几十年的教学信念,激励支撑着她教好每一个学生,教学成绩一直在全县名列前茅。

红色故事,传承了红色家风。现在的老彭家是“共产党员户”“光荣之家”,家中四代子孙,已经工作的十几个孩子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他家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之家,做每一件事都在维护大局,甘于奉献。而罗玉川和彭大娘的“母子”之情也必将在今后的岁月中,世代传承,影响更多人。

2022-07-22 本报记者 齐斐斐 本报通讯员 吕永森 原林业部副部长罗玉川战争年代曾在冀中战斗,与当地百姓结下深厚友谊,与献县堡垒户彭大娘的故事更是被传为美谈——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4342.html 1 “爱我如母”背后的红色往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