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25日
第05版:05

一榫一卯 匠心传承

本报记者 祁 洁 本报通讯员 黄美娜 摄影 陈 雷

锯、刨、斧、凿……走进徐泽臣家的东厢房,各式各样的工具分门别类地摆放在架子上。

徐泽臣拿起一个严缝刨子介绍说,这种刨子是过去专门做大地柜、大门用的。以前做木匠活之前,必须先把所需要的工具做出来。现在机械化了,这些老工具虽然用处不大了,却凝结着老祖宗的智慧,必须得保存好。

徐泽臣家住沧县捷地回族乡张举庄村,是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工农具炸卯榫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他家传承炸卯榫技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过去,徐泽臣的爷爷在运河边以开木匠铺为生,堂号“崇兴堂”,在周边非常有名。

徐泽臣拿起两个木撑子演示具体工艺:“炸卯榫就是榫大于卯,榫是木撑子上凸出来的部分;卯又称卯眼,是凹下去的部分。要想让这根木撑子上的榫,从另外那根的卯眼中穿过去,必须让榫的宽度比卯眼稍微宽些,这样两根撑子才能牢固地‘长’在一块儿。”说着,他拿起锤子用力地凿起来,只见榫头渐渐地在卯眼一侧进入,又从另一侧冒出头来。徐泽臣举起这两根组合成一体的撑子使劲扳了几下,没有任何松动。

老工具仅是徐泽臣珍藏的一部分家当,他家另一处房子里还有许多其他的“宝贝”:耧车、斗、辘轳、木推车……这些过去与人们朝夕相伴的老物件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却记录了时代的发展变迁。徐泽臣在耧车旁停下说:“它就是用炸卯榫工艺制作的,没有使用钉子、胶水,只靠榫卯咬合连接。过去播种,牛在前头拉耧车,人在后头推,最容易散架。这个耧车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有100多年历史了,到现在都非常牢固。如何让榫卯结构之间既可丁可卯又严丝合缝,不仅考验智力,还有手上的功力。”

为了传承炸卯榫这门技艺,目前,徐泽臣正在打造炸卯榫木工体验馆。他说,榫卯之美,匠人之心。他要让更多人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022-07-25 本报记者 祁 洁 本报通讯员 黄美娜 摄影 陈 雷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4578.html 1 一榫一卯 匠心传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