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皆是药
健康教育忙
“满垣蔷薇满院芳,阶前小绿皆花黄。蜂蝶乱眼飞燕忙,草舍无处不春光。”这首名为《春到农家》的诗,是小院的主人孟村回族自治县的刘金铎所作。刘金铎的“姜西村卫生室”就设在这所幽静雅致的小院儿里,每天他在这里接待络绎不绝的求医者。
今年79岁的刘金铎,生长在贫穷落后的年代,从懂事起就体会到农村缺医少药看病难的现状。当困难的家境无法再让他继续求学的时候,便在父亲引导下开始学医。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开始,刘金铎便执着而坚定地踏上了一条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自学成材之路。
小小年纪的刘金铎在中医药方面就表现出了很高的天赋。那个年代,每天劳作的村里人经常被农具不小心割伤,他琢磨着生石灰和韭菜都具有解毒功效,就找来磨成粉再加入冰片。谁知道给伤者抹上之后,伤口愈合得特别快,村里人对眼前这个少年刮目相看。
岁月悠长,60多年的时间,只有初中一年级文化水平的刘金铎凭着惊人的毅力及对医学的浓厚兴趣,克服重重困难,不断超越自己,在漫长的学习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成为一名德高望重、受人信赖的乡村医生。有了病,大伙儿都愿意奔着刘金铎来,他是村民们小病不出村、大病才上医院的主心骨。
在刘金铎的眼里,花草皆是药。采访过程中,他热情地为记者讲解了多种花草的药效和用途,不仅让我们眼界顿开,更为他独到的见解和渊博的药理知识而折服。在他的眼里,四处皆花草,遍地都是宝。春有蔷薇,夏有凌霄、月季、金银花等,花朵都可入药;银杏、苦菜、婆婆丁、青青菜等都是不可轻视的好药材。为了让乡亲们少花钱多治病,刘金铎总是想尽办法为父老乡亲们尽着自己的微薄之力。他引导村子里患有高血压病的乡亲们自己种植草决明、菊花等中草药,然后他的卫生室提供免费加工服务。
长期以来,刘金铎一直把健康教育作为乡村医疗卫生的重要工作。他说,作为一名最基层的乡村医生,不用去想怎样治疗癌症、怎样做手术这样的大事,不断向村民们引导一些健康的生活理念,并把这种理念与治疗相结合才是最重要的。他鼓励乡亲们跳跳舞、健健身、多吃野菜和粗粮等,只有身心都健康,才能长寿。如今,在刘金铎的影响下,老邻旧居们都摒弃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形成了较为健康的生活理念。
抗疫往前冲
撑起健康伞
今年3月,刘金铎主动报名参与了核酸检测工作,核酸检测繁忙且琐碎,村“两委”担心老人的身体吃不消,可他却说,工作这么多年,很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作为老同志,更要主动承担责任,冲在一线,为维护家乡父老健康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刘金铎觉得被乡亲们需要,他心里就高兴。
刘金铎轻利重义,淡泊名利。行医多年,“向善向美、心存仁爱”一直都是他坚守的信念和做人的根本。作为土生土长的姜西人,他已经把自己的根深埋于家乡的泥土之中,把自己的情都倾注到家乡父老身上。他的心里始终装着乡亲们的疾苦,体恤大家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凡来找他看病的,无论穷富,都一视同仁。从繁入简,能省则省,决不让乡亲们多花一分冤枉钱。在刘金铎的卫生室,门诊输液率仅占百分之六。他反对有病就输液、抗生素和激素一起上的治疗手段,因为这样不仅会对人的身体产生一定的危害,还会增加乡亲的经济负担。对于一些生活困难的乡亲,他也力所能及地减免医药费。
刘金铎如今已是儿孙满堂,生活富足安定,本该歇下来颐养天年,但他却不顾孩子们的劝说和反对,为那些信赖、需要他的乡亲们撑起一把无怨无悔的“健康伞”。
自县里开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卫生项目以来,刘金铎的姜西村卫生室,肩负起了为全村6岁以下的儿童、孕产妇、高血压和糖尿病及重度精神病患者的定期随访和一年4次的测量工作。他干一行爱一行,为了更好地配合上级卫生院的工作,他不允许自己有丝毫懈怠,白天诊病,晚上利用休息时间认真细致地记录下每一次测量数字和随访情况,超负荷工作,为全村百姓建立了2300多份完整的家庭居民健康档案。由于刘金铎出色的工作和百姓中良好的口碑,在他60多岁的时候被特批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写歌被谱曲
夕阳亦精彩
乡亲们的信赖和需要是刘金铎默默奉献的无限动力;而诗歌和散文的世界则是让他无比享受的精神食粮,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记录生活,感悟人生。
在学习中医药文化的过程中,刘金铎爱上了中国传统文化。闲暇时,他会在自家小院里写写诗歌和散文,以此来陶冶自己的情操。他曾为山东的农民歌手“大衣哥”一直在翻唱别人的歌曲而遗憾,然后以满腔的热情挥笔为他写歌并邮寄到中央三套节目中心。他创作的《我是新时代的庄稼汉》《孟村赞歌》和《我有一个老妈妈》入选国家歌库,并打动著名作曲家吕远为他的歌谱曲;他曾为蛟龙号航母入海而自豪,创作出《航母之歌》……多年来,刘金铎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把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浓浓深情,都融进了自己的数百篇作品之中,同时也让自己的生活五彩斑斓起来。
都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刘金铎不服老,他依然坚持每天为村民诊病,因为他说,村民需要他。他要把热爱一生的中医药事业奉献给自己美丽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