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沧州籍著名音乐家鲍元恺教授创作的交响曲《运河》,把西方管弦乐的丰富色彩与独奏乐器的特殊风格相结合,通过运河沿线流传久远的传统器乐曲、戏曲音乐和曲艺音乐,叙述描绘了大运河的沧桑历史、旖旎风光,展现了两岸的风土人情。
其中《运河》第六乐章——管子与管弦乐《沧州明月》,以河北梆子的激越唱腔和河北戏曲曲牌《高山流水》的凄美旋律为基调,抒发了明月下运河畔慷慨悲歌的思古幽情。
鲍元恺,祖籍青县清州镇鲍家嘴村,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后任天津音乐学院教授、厦门大学特聘教授,是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音乐研究》编委、金钟奖音乐作品评委,首批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受家庭环境影响,他自幼倾心研修琴棋书画,多才多艺。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西方人文精神的熏染,相互的艺术借鉴,使他成为造诣深厚的著名音乐家。
鲍元恺对家乡沧州怀有很深的感情,曾先后回乡指导。当年我的管弦乐《林冲》就在他的指导下完成,并让他的弟子刘彤配器,由天津音乐学院乐队录制并演唱,著名指挥家谭利华执棒,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 》,是鲍元恺上世纪90年代初创作的一部大型组曲。在6个省份中每省选取4首代表作品,以西方交响音乐的形式和技法展示了中国民间音乐的魅力。这部组曲,成为在国内外演出率最高的中国当代管弦乐作品和北京人民大会堂新年音乐会的保留曲目,并被国家教育部选定为中学音乐欣赏教材。其后在世界许多都市的音乐厅演出,成为强劲的“中国风”,为传扬中国民族音乐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24首中国民歌中,最为人喜爱的当然是家乡的《茉莉花》。
《茉莉花》,人们听得较多的是江浙地区的版本,而风靡北方特别是华北的,就是南皮落子歌舞曲的版本。落子曲《茉莉花》与江南属同宗同族,歌词基本相同,曲调旋法也有些类似,但下滑音、倚音和偏音的运用,使音域更为宽广,带有一些羽调式色彩,显示出典型的北方豪爽风格。
近距离聆听鲍元恺《茉莉花》是在河北交响乐团来沧州的演出音乐会上。作品从E徵调式开始,抒情流畅的弦乐描绘出一位以茉莉花所隐喻的少女形象,然后小提琴与大提琴以复调形式相互应答,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第二段转为G徵调式,中提琴奏出的旋律与小提琴,大提琴的拨奏相衬托,表现出少女纯真的情思。最后部分转为C徵调式,音乐形象更为丰满动人,偶尔不协和的和弦刻画了少女的复杂心理和对爱情的无限向往。
鲍元恺音乐著作颇丰,曾创作有交响诗、芭蕾套曲、童声合唱套曲、歌曲、影视音乐等多种音乐体裁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创作奖。他把民族特性、西方传统和现代作曲手法相结合,是受到专业人士褒扬和公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说:“中国民歌以其广泛的题材,独特的调式和深刻的内涵在世界音乐宝库中独放异彩,是华夏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交响音乐的艺术手段挖掘和展现其艺术魅力,使它的艺术价值为更多国内外听众所了解,是我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
和鲍元恺老师接触,让我佩服的还有他的教学理念。他因人施教,不拘一格,先后培养了伍嘉冀(代表作《好大一棵树》)、王宪(两获电视飞天奖音乐奖)、楚兴元(二炮文工团一级作曲)、王小勇(《爱你没商量》作者)、刘彤(音乐剧《印象刘三姐》作曲)等一大批青年作曲家,造就了一支中国音乐创作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