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闫晓楠
“实在不好意思,最近工作比较忙,我们正在研究一个策划方案,我这是刚刚审完片子,一会儿还要审核当天官方微信公众号和手机客户端的发布内容。”忙了一天的刘凯华即使到了下班的时间依旧没有闲着,匆匆聊过几句之后,他又马上投入到新的工作之中。
“从当兵到参加新闻工作,虽然环境发生了变化,但雷厉风行、勇往直前、不畏艰险、逢旗必夺的军人作风不会变。”曾两次被授予“优秀士兵”称号的刘凯华说,当兵的时候保家卫国、勇于奉献,如今脱下军装、拿起笔,就要做到脚下有泥、眼中有光、肩上有责任,始终冲锋在新闻采访的第一线。
2003年春夏之交的那场“非典”让刘凯华记忆犹新。5月23日中午时分,刚刚结束了一上午采访的刘凯华回到家中,正准备吃午饭。这时,急促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盐山镇大刘牛村一名外出返乡人员伴有咳嗽症状被临时隔离。他立即放下手中的馒头,穿上隔离服,带好采访设备随县疾控中心医务人员赶赴现场。幸运的是,经医务人员诊治,该名返乡人员系咽炎患者,他随即赶写了一篇题为《虚惊一场,盐山镇返乡人员系咽炎患者》的消息,回应了社会关切。
“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怕苦、不言累,用党员的责任心、记者的事业心去发现新闻、采写新闻。”那段时间,他把摄像设备随时带在身边,经常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一有最新消息,就马上行动。
记者是看见,是倾听,更是抵达。工作至今,刘凯华几乎跑遍了盐山的大街小巷。无论风霜雨雪还是酷暑严寒,只要有新闻发生,他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工作中,他始终践行着“四力”要求,深入基层一线,用一支笔、一台摄像机记录着盐山的发展变迁,先后撰写了各类新闻、专题稿件5000余篇。其中,100余件作品荣获全国或省市级大奖。2019年11月,他被授予河北省第四届“德业双优”新闻工作者称号。
2018年,盐山县融媒体中心作为河北省试点单位开始试运行。面对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深刻变化,刘凯华开始潜心研究融媒体视域下新闻采编技巧与创新,带领40多名广电记者全部转型为“移动优先”的全媒体记者,为盐山县融媒体中心的新媒体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新闻资讯支持。同时,他在保证新闻内容品质、品位的基础上,探索融媒体传播方法。在内容上紧紧抓住“贴近”这个最基本的优质资源,紧贴本土新闻这一核心资源精耕细作,围绕百姓关注的民生话题进行新闻策划,让“接地气、通人情”成为基本语态,把新闻事件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受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