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哈聪杰 张伟 祁洁)东光县油坊口村干涸40多年的古井,如今又冒出水来了!经县水务部门检测,这口深10米的水井,水深7米左右,井水各项指标均符合饮用水标准。7月28日,听到这个消息,因身体原因前几年到县城居住的65岁村民霍树凯让老伴儿用电三轮载着自己来到古井边,尝过新打上来的井水,兴奋地说:“这水清甜,有小时候的味道。”
油坊口村是东光县霍氏宗祠所在地,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仅明清时期就出过9名举人、1名进士,著名爱国武术家霍元甲的故里就在这里。这口古井是油坊口村一“宝”,据清宣统三年《霍氏家乘》记载,霍氏先辈自明永乐二年移民东光,后在油坊口村建立祠堂,当时这口井已经存在。据此推断,这口井最晚建成时间距今也已600余年。
82岁的村民霍树利说,这口井在村中心,距离大运河1公里左右,村里人祖祖辈辈守着这口井生息繁衍。40多年前,井水逐渐干涸,村民不得已又打了一眼深机井,古井一度被“冷落”。
东光县水务局局长孙洪忠介绍,东光县地表水贫乏、地下水紧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过去生产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开采地下水维持。上世纪80年代,因工业兴盛、气候连年干旱、大运河枯水断流等原因,致地下水位下降,这也成为古井干涸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东光县按照省市统一部署,打响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攻坚战,“节、引、调、蓄、补、管”等措施齐头并进。通过开展引江、引黄、引卫生态调水工程,实施人饮、工业、农业水源置换,推进“万塘千渠百河”水系连通工程,加快旱作雨养、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建设,地下水位稳步回升。截至今年6月底,东光县深层地下水位同比上升15.69米。
地下水位上升,还得益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持续推进。曾经断流百年的南运河再次全线通水,为地下水补给带来丰沛水源,久已干涸的油坊口村古井,终于复涌甘泉。
古井“醒”了,油坊口村村民惊喜交加。村委会副主任霍灿福自费购买洗井用具,把古井里里外外清洗一番。村里还投资修葺,加强保护,加装了手摇辘轳和木桶,使得古井焕然一新。同时,专门请来县里专家对井水水质进行检测。
现在,附近村民和城里的骑行爱好者,周末或节假日经常到油坊口村,赏大运河,品古井水,一些游客还专程来体验一把手摇辘轳、木桶打水的田园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