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地方民俗、历史文化,钟情运河研究,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吴桥县地方文化学者孙志强,在陆续编撰三册《吴桥村庄杂谱》后,最近又忙着整理出版第四册。在第四册中,很多章节与吴桥段运河相关。从一腔乡愁到倾心运河,68岁的孙志强用20多年的奔波,书写着一个地域文化爱好者的情怀。
村屯文化觅乡愁
经营着一家刻章店,却热爱地方历史文化,孙志强的人生充满了传奇。业务之余,他热衷写作,前些年屡屡给报刊投稿,诸多文章被采用。后来,他在网络常常发文,从浅尝辄止的采风,到深入走访的研究,他始终坚守一方阵地,痴心不改地投入地方史料研究调查。
2005年,孙志强从县郊搬到城区,他对吴桥县村屯文化开始了研究。一方面查阅史料,一方面实地走访核实。很多个日夜,孙志强都是在村子中度过的,找老人聊天,边聊边记录;村子里行走,边走边观察。有的村子,常常要去好几趟,从一点点线索中尽量延续,直到获得最多的一手资料。吴桥县共有473个村,孙志强大约走访了五六十个重点村,有的村子的面貌他都能画出来。其间,孙志强撰写几百篇稿件,从村庄的前世今生,到民俗风情,再到古书名木、传统手艺、姓氏族谱等都有涉及。
运河沿线有很多元明清时代的军事编制屯、所、卫,如很多村子叫屯,二屯、罗屯、第四屯、第五屯、第六屯……吴桥县很多屯,有着悠久的军屯文化,《第四屯的十二景》《大第八屯古庙多》等文章,都是孙志强对村屯文化的手记。第六屯,是孙志强岳父家所在村,对这个村庄他感情深厚,和村里90多岁的老人聊天,一聊就是一晌午,村里的一棵老槐树都成为他笔下的景观。“运河边的每个村庄都有故事,当地的村民也很朴实。”孙志强说,走访乡村让他寻觅到久违的乡愁,格外亲切。
运河岸边寻记忆
2016年之后,孙志强开启了对运河的走访和研究,从码头渡口到堤坝军屯,再到老街巷,都是他走访研究的对象。
吴桥城区长江路西头有一个码头,过去是大运河山东德县段(吴桥县从安陵镇以南的区域属于德县管辖)四码头之一,为了掌握这个码头的历史,孙志强走访了许多老人,还专门去往德州查阅资料。当他在旧书摊上发现《德州公安志》的末页有一张德县地图时,果断将书买了下来。
建于清朝中期的张家坝,几百年来经受了无数次洪峰的考验,依然稳如磐石。孙志强多次前往堤坝,为了掌握堤坝建设传说和故事,孙志强走访附近居民,通过人们提供的线索找寻到相关老人,一点点拓宽,直至掌握翔实的资料。
安陵镇赵家茶棚村是运河畔的一个村子,早在30年前,孙志强就采访过当地老人,熟知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此地留下的佳话。时过境迁,当他出版《吴桥村庄杂谱》时,再一次踏上寻访的路程。“资料终归是资料,一定要到现场采访,既要‘采’也要‘踩’。”孙志强说,运河岸边九头狮、御龙澡堂等遗址和传说,他都是亲临现场,通过老人们的口述来佐证资料。
《桑园码头》《张家坝》《沿运河东的老道沟》……在一篇篇文章中,孙志强记录下属于运河的历史记忆,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研究资料。
街巷胡同留足迹
“清光绪三十四年,修建津浦铁路,在此设立‘桑园’站,选址正好与正西的良店驿相对。从此,桑园的名称才被固定下来……”这是孙志强在《良店水驿与桑园镇》一文中的叙述,也是他对桑园镇历史文化发掘的开始。
桑园镇紧邻运河,是现在吴桥县城区所在地。运河畔的老镇上有很多街巷,也有很多传说和故事,这激起了孙志强浓厚的兴趣。
听说北街有个豆腐巷,孙志强骑车去采访,进去才发现这个豆腐巷很大,从东往西数有5条胡同,豆腐一巷、豆腐二巷……和胡同里的老人聊天,他得知豆腐巷西头过去有个摆渡口,1960年之前,这个摆渡口是通过运河的必经之路。而豆腐巷里夏家老豆腐和几家大豆腐坊的故事,更是让他对这片居民的吃苦耐劳和朴实刮目相看。
镇上老街巷、老建筑有很多,孙志强一一走访,为了了解一处老宅子的前世今生,他要找到更多老人,于是每天早晨前去蹲守寻找知情人,一蹲就是半个月。自己骑车往返的走访,对于一个年近70岁的老人来说,实属不易。他曾被电动车追尾,曾在大雾中迷路,曾因心脏难受倒地被人救起……说起路途中那些事,孙志强一度哽咽。“趁着有些老人还健在,一定要将真实的资料留下来。”孙志强说,虽然走访过程会吃些苦,但能将第一手历史资料保留下来,也是很欣慰的一件事。
一腔思乡愁,悠悠运河情。孙志强的运河情结,也如这运河水一般,日夜奔流,不曾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