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03日
第08版:08

上接第一版

(上接第一版)

我市探索推广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模式,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了“村党支部(总支、党委)—网格(村民小组)党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的架构,推动党组织领导作用有机嵌入乡村治理体系。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对村级组织运行进行制度性规范,完善民主协商、村务监督机制,推行村民说事、议事、主事,防止“一肩挑”变成“一言堂”“一支笔”。

建强骨干队伍,锻造乡村振兴“主力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我市着力抓选配强功能,抓培训提素质,统筹协调帮扶力量,强化智力支撑,确保优秀人才尽锐出战乡村振兴一线。

选优配强“三农”干部队伍。乡镇换届过程中,注重提拔使用工作表现和乡村振兴实绩突出的干部,全市1980余名乡镇班子成员中熟悉乡村振兴工作的达95%。持续向120个乡村振兴重点村选派363名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目前,全市有794个驻村工作队,2384名驻村干部尽锐出征乡村振兴战线。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市对29700余名新一届村“两委”干部、第一书记全覆盖任职培训,帮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行家里手。成立沧州市乡村振兴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市级完成了对534名村集体经济组织党组织负责人、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村党组织书记、村(社区)后备力量的培训。扎实开展村(社区)“开门一件事”活动,引导新一届村“两委”班子领办民生实事26920余件。同时,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和企业遴选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带动科技创新创业,科技特派员累计备案数量达到350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和科技特派员工作室累计达到35家,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力”。

壮大集体经济,注入乡村振兴“新动能”

沧县傅家圈村每年销售桃总量达300万公斤,连续2年成功举办“大运河桃花节”,共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余万元;肃宁县西泊庄村申请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资金50万元,投资建设牡丹园103亩,连续举办两届牡丹节,2021年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东光县秦一村种植的羊肚菌每亩可产500多公斤,亩产值近6万元,今年合作社每户预计收入能达到10万元……我市村集体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展现新气象。

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村集体经济振兴。近年来,全市坚持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推进富民强村的重要抓手,聚焦破解集体经济增收老大难问题,以基层党建“书记项目”为载体,以村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发展为路径,推动县、乡、村党组织书记主动上前。坚持以“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入”为目标导向,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目前,全市培育村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发展示范村达331个。

此外,2021年成功申请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区10个,涉及10个县(市)166个村,中央、省级和市级共安排资金8300万元,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夯实基础保障,激活干事创业内生动力

激励出活力,关爱出动力。打通晋升通道,2021年县乡换届期间择优选配233名“五方面人员”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其中,选配到村任职过的选调生12人,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30人,优秀村党组织书记22人。2016年以来,累计选拔124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入公务员队伍,其中有68名村党组织书记进入乡镇领导班子。

落实经费保障。目前,我市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达到村均19.7万元。村党组织活动经费共计0.4亿元,村均0.7万元;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共计3亿元,村均5.4万元,任丘市、河间市、海兴县等地建立了农村党建示范村“星级创评”工作,采取村投、乡补、县奖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两委”干部工作报酬,确保村党组织有钱办事、有能力服务。

党建引领风帆劲,乡村振兴正当时。在党旗的照耀下,沧州的乡村会更美丽;在美丽乡村的簇拥下,党旗会更鲜艳!

2022-08-03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5428.html 1 上接第一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