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杰 通讯员李杰)十几岁的年龄却爱上收藏,别人眼里的“破瓦片”被他视为宝贝,他就是黄骅文博小达人李东林。日前,有10年“藏龄”的李东林将自己收集的瓦片、陶片等文物标本及一些地契捐赠给当地博物馆,年代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民国年代,其中的瓦片、陶片大多为生活器物。“希望它们在博物馆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也可以让更多人从中了解黄骅的历史。”李东林说。
李东林是黄骅市羊二庄镇东大庄村人,小时候,父亲经常带他到当地博物馆参观,讲丱兮城、郛堤城的故事,给年幼的李东林心中种下了探究家乡历史文化的种子。学习之余,他痴迷于搜集一些老物件,并热衷研究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
有一次,李东林收集到一些带有文字和花饰的陶片。之后的几天里,李东林睡不着觉,心心念念想了解这些陶片的渊源。随后,父母给他买来相关书籍,他又通过网络查询,加之和村子里的老人请教,众多信息的叠加,让他大胆猜测这陶片可能和丱兮城遗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随着李东林收集的瓦片、陶片越来越多,家里已经找不到安置它们的地方。李东林的母亲就把家里闲置的三间平房收拾出来,用来摆放李东林的这些“宝贝”。就这样,李东林有了自己的“小小博物馆”。从那时起,只要有时间,李东林就会待在屋里,将它们分门别类摆放整齐,并尝试将一些破碎的残片拼凑成完整的器物。他时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研究文物上面每一个符号、每一个文字背后隐藏的含义,经常一坐就是一整天。
今年9月开学后,李东林就要升入高中开启住校模式,这些瓦片、陶片成了他最大的牵挂。为了使它们得到更好的保护,他决定把它们捐赠给博物馆。
在黄骅博物馆的会议室里,李东林把捐赠的物品分门别类,说起它们的来历以及他的“研究成果”,李东林滔滔不绝:“这些陶器残片上都刻着字,这是‘齐’,这是‘亭’,还有‘海’,属于一种字体,陶豆底座形状也大致一样,又在同一个地方发现的,说明这个地方在当时很可能是个窑址。”“这件标本是精打磨的鸡腿瓶,是同学家挖化粪池时发现的,知道我喜欢收藏,就把它送给了我。”
工作人员整理后发现,文物标本里还有若干块写有“千秋万岁”吉语的瓦当,上面带有朱砂。还有一个唐早期的碗底,上面刻有“源”字。
黄骅博物馆馆长张宝刚介绍,李东林捐赠的这批文物标本涵盖了黄骅的主要历史时期,对于整个黄骅历史的认识有重要作用,尤其他捐赠的器物上大多有文字或者纹样,对于丱兮城、郛堤城性质的认定有较大帮助,而且可能也会对整个黄骅当时的历史地位认定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