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铁娘子”杨凤利累倒了。在她住院的前一刻,仍在带领团队开展活动。
49岁的杨凤利是盐山县义工协会的会长,从2016年踏进公益事业大门,就一直拼尽全力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奔忙。前不久,获评月度“沧州好人”。
加入志愿团队
如同找到归宿
杨凤利喜欢孩子,小时候不吃饭也要先帮邻居看孩子,没想到长大后,相继在盐山县开了两家幼儿园。
从事幼教行业十多年,认识杨凤利的家长数以千计,对她的热心肠也早有耳闻。
一次下班途中,她看到一位老者在垃圾箱旁捡拾垃圾,二话没说就把自己刚买的午餐,送给了老人。夏天的一个雨夜,她开车路过公交站牌,看到一位老太太领着两个孩子,焦急地在路边等车。她慢慢地停下车,将老人安全送回了家。
作为一名幼儿园园长,杨凤利对园里师生的家庭状况都有详尽的了解。对一些军烈属家庭以及因病致贫家庭等,她专门制定出常年收半费的优惠政策,对很多环卫工人等城市美容师,她还经常举办送元宵和粽子的节日活动。
而做这些,她从未记在心上,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与事,她总是习惯性地去帮一把。2016年,在一位学生家长介绍下,她加入了盐山县义工协会,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平日里,在群里,遇到有人误解公益行为,她会主动去发声澄清,耐心解释;有公益活动时,她更是场场必到。如同找到归宿的杨凤利,像着了魔似的,一头扎了进去。
扛起大旗
重伤也未缺席
熟悉杨凤利的人都知道,这个“铁娘子”看上去高冷、沉静,办起事来却是风风火火的。
2017年,她所在团队的一位核心人员举家搬迁,队伍一时散了架。眼看着公益活动停滞不前,于是她决定联合几位爱心人士,成立一支公益团队——盐山县燕赵志愿者协会,每月至少安排两次活动,实实在在去做些实事。今年4月,协会更名为盐山县义工协会。
协会成立后,她始终秉持着尽己所能、不计报酬、服务社会的精神,把捐资助学、扶危济困、助老助残、社区服务等,作为协会重点服务项目。她带领志愿者,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捡拾垃圾、创城服务、美化家园等大型活动。5年来,协会累计捐款捐物达20万元。
其间,无论天气好坏或身体欠佳,杨凤利从未放弃过参与活动的机会。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她把协会打理得井井有条,即使生病住院也未缺席每一次活动,为盐山的公益事业作出了较大贡献。
因此,她连续4年获得市委宣传部和市文明办颁发的优秀志愿者和抗疫优秀青年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2020年8月,杨凤利不慎脚骨折,出院后靠双拐才能走路,医生建议多休养。可是协会的活动不能停,有需要帮助的家庭要现场审核,有国庆节活动的会场秩序要维持。正当大家紧张忙碌时,“铁娘子”拄着双拐出现了,惹得在场的人们直抹眼泪:“妹儿啊,你不在家休息,恢复不好怎么办呢?”她却笑着说:“没事儿啊,我不来心里不踏实呢。”由于忙碌,杨凤利的钢板一直未摘除。
扶危济困
无名的“爱心人士”
一路走来,杨凤利吃过很多苦,可在疫情和灾难面前依旧首当其冲。疫情时,她穿上红马甲,做登记,测体温;河南洪灾时,她开车带队赶往灾区,连夜送达物资;漳卫新河大坝情况紧急时,她又号召盐山幼教联盟捐献了总价值上万元的救助物资,亲自带队赶往抗洪现场。
“能帮助到别人,即使再苦再累也值得。”在扶危助学时,受助者常常会收到一份无名“爱心人士”的捐赠。这个“爱心人士”不是别人,正是杨凤利。一般活动中,协会成员都会根据个人情况,尽己所能实名制捐助。可杨凤利在现场,每每看到有需要帮助的人,会忍不住偷偷地再多捐一点儿。
盐山县义工协会从当初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140多人,人员多是上班族,杨凤利担心自己多出钱让其他人有负担,就以“爱心人士”的名义捐赠。
这份爱终未被辜负,最近协会长期资助的好几位学生,被全国重点大学相继录取。杨凤利不断成全、帮助别人,却将委屈留给了自己。她是“铁娘子”,可她也是一名园长,是别人的妻子、母亲以及女儿。前不久,母亲突患脑血栓,不能行走,她日夜悉心照料,多重压力下,也累倒了……
痊愈后,她还是像往常一样,收拾干净利索,画上精致的妆容,继续她的公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