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玉洁
一追到底 顶格处理 塑师德清风
近日,沧州市教育局分别召开了2022年沧州市主城区治理暑期在职教师有偿补课调度会和全市整治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清风行动”推进会,就在全市大力整治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自7月28日起,沧州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大力整治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为主题的“清风行动”,对下列行为予以严查:
中小学校有偿补课行为,包括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有偿补课;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进行有偿补课;为校外培训机构有偿补课提供教育教学设施或学生信息。
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行为,包括教师将正常教学时间内应教授内容留到有偿补课活动中进行,并以此吸引学生参加其组织有偿补课行为并从中获取报酬的;不同学科相互介绍或提供家教生源、为退休教师和校外办学机构介绍生源并从中获取报酬的;教师或学校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诱导、暗示、动员或强迫学生参加有偿补课的并从中获取报酬的;教师或学校公职人员以家属、亲友及他人名义违规开办补习班等对学生进行授课和辅导并从中获取报酬的;私自以办班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授课和辅导并从中获取报酬的;利用晚上、双休日、寒暑假或法定节假日,在校内、本人住房或租借房屋及学生家庭等场所给学生授课或辅导并从中获取报酬或变相获取报酬的(收受学生家长馈赠礼品礼金的);以及按照相关规定应当认定为有偿补课的其他行为。
此次行动首先在沧州主城区部署开展,沧州市教育局对主城区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全部含民办)和在职教师实施全学段、全方位、全区域明察暗访。
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市直学校在调度会和推进会后马上行动,传达会议精神,立即自查自纠;通过微信、短信等形式加强警示提醒,常念严惩师德失范行为和有偿补课行为“紧箍咒”;开展有偿补课常态化治理,压紧压实学校主体责任和教师岗位责任,做好“三个坚持”(即坚持月报制度、坚持义务补课登记备案制度、坚持执行中小学教师行为负面清单)。
对于存在有偿补课行为的在职教师,一经查实,一律顶格处理,不得瞒报、不报,不得包庇。
市教育局还将组织专门力量进行督查,对于零报告的单位开展重点督查。对于敷衍塞责、工作不力、问题不断的单位和教师一追到底,绝不姑息。
巩固“双减”成果 严防“隐形变异”学科类校外培训
日前,沧州市召开了暑期校外培训治理工作调度会,强调要抓住暑期校外培训的活跃期,坚决查处“隐形变异”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行为。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联合相关职能部门组成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工作组,对辖区校外培训机构和托管机构进行拉网式排查,通过“日查+夜查”“联查+抽查”“不定期回头复查”等形式,凸显“双减”工作社会监督员“探头”作用,严防暑假期间隐形变异学科类校外培训复燃。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沧州市印发了《沧州市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工作方案》,建立了全市“双减”工作协调机制,组建起以县(市、区)政府为责任主体,教育部门牵头,公安、民政、市场监管和行政审批等部门和办事处、乡镇街道参与的监管力量,加强对无证、隐形、变相违规培训机构进行清理整顿,尤其对隐藏在居民区内的无证机构进行排查治理。同时,将中小学“双减”工作纳入沧州市2022年民生实事项目之中。
严把审批关口
市教育局按照有关要求,停止审批新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和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停止审批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对现有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按照河北省下发文件进行规范。推进校外培训机构“营改非”,43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已全部压减完毕,所有机构全部已合规,并纳入预收费监管。
开展集中治理
2021年以来,市教育局启动了校外培训机构集中治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沧州市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专项行动方案》,针对培训机构办学资质、培训、收费及宣传行为进行规范,重点治理无证照运营、存在安全隐患、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在规定时间外开展学科类培训、收取学费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违规播发广告等行为。各县(市、区)自查自纠、县(市、区)之间交叉互查、市级随机抽查,成立了联合执法队,及时查处群众举报线索,对排查中发现的参与有偿补课教师依规处理,并及时开展了警示教育。
强化日常巡查
市教育局组织各县(市、区)对学科类培训机构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违规培训情况进行了多次全面检查和整改,印发了《沧州市2022年暑期校外培训治理专项督查工作方案》,在各县(市、区)自查的基础上,成立了由处级干部带队的专项督查组,对各县(市、区)实施专项督查。公布了沧州市及各县(市、区)校外培训机构监督举报电话和举报邮箱,督促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畅通举报渠道,及时查处违规培训,各县(市、区)开展了拉网式排查,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持续规范管理
市教育局组建了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专家指导委员会,对培训机构是否为学科类培训机构、是否存在学科类培训行为等进行认真鉴别。选聘了省、市两级“双减”工作社会监督员和“双减”工作信息员,认定了17名省级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教育教学专家,组建了市、县两级校外教育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工作组,进一步壮大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治理力量,与有关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市教育局开展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回头看”和所有培训机构收费情况排查。对现有非学科类(体育类、文化艺术类和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明确设置标准,进一步规范管理。推进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全面应用,进一步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
特别提醒广大家长朋友,暑期是校外培训的活跃期,一些打着各种旗号开展违规培训的行为,扰乱了正常的校外培训秩序,带来了不必要的校外培训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还存有严重的消防、疫情防控等安全隐患。请广大家长理性选择证照齐全、正规经营的培训机构,不参与任何形式的学科类培训,不到不合规的非学科类机构参与培训,并对违规培训进行监督举报,切实让孩子们过一个安全、健康、有意义的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