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汝汀 本报通讯员 王洪胜
走进盐山县常庄乡火龙店村王旭光的工作室,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紫檀百宝镶嵌作品映入眼帘。古色古香的木器上,镶嵌着各式各样的宝石。这些宝石经过精雕细刻,串联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
46岁的王旭光,出生于百宝镶嵌世家,18岁跟父学艺,继承古代百宝镶嵌技艺,并创办了藏金阁工艺品制造有限公司。2020年11月,百宝镶嵌制作技艺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旭光成为第四代百宝镶嵌制作技艺传承人。
“百宝镶嵌的制作要求极高,需要制作者具备很深的艺术功底,还需有极大的细心和耐心。制作百宝镶嵌需经过构思、制胎、构图画样、选料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王旭光说,百宝镶嵌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技艺,起源于宋代,历经沧桑,发展至今。此工艺主要在木器、漆器上面镶嵌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等珍贵材料,然后雕刻成山水、人物、花鸟等图案。成型的作品大到屏风、桌椅、顶箱柜、多宝格,小到笔筒、镇尺、首饰盒、笔搁、插屏、摆件等。多年来,王旭光创作的百宝镶嵌作品,畅销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地,其作品《徐福寻丹》《千童东渡》分别被市县博物馆收藏,《十八罗汉》《世世寿代》《三多如意》《三阳开泰》《松鹤延年》等作品入围省级创意大赛。
百宝镶嵌随着历史兴衰发展一路走来,能够从祖祖辈辈传承下来实属不易。王旭光的曾祖王圣儒、祖父王洪君、父亲王连香,代代精通绘画、木艺制作和百宝镶嵌制作技艺。王旭光从小耳濡目染、跟师学艺,并在21岁那年创办了私人定制作坊,招收徒工十余人,精心制作小插屏、笔筒、镇尺、笔搁、首饰盒、摆件等。以后几年,企业越做越大,生产的产品深受客户欢迎。
然而,制作坊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繁荣光景,随着手工艺品行业陷入困境出现了危机。为了渡过眼前的困难,王旭光忍痛低价售卖自己的部分作品。他和父亲王连香到天津沈阳道古玩市场销售产品,有时一两天卖不出一件产品。他们晚上舍不得住旅馆,只得留宿街头,住过长途车站大厅,也住过桥洞。夏天很热,蚊子又多,晚上睡觉时被蚊子咬得满身是包。“费了好大的劲,一件价值1500元的印度小叶紫檀佛像摆件,卖了500元。”王旭光说,好不容易卖出去一件,他和父亲吃了顿油条、豆腐脑,晚上住了个澡堂子,那是那段时光里最奢侈的一次。
“那时,父亲做了一个布腰带,把钱放里面系腰上。当时感觉就像一笔巨款一样,生怕别人给偷去。”王旭光回忆道,变卖这些产品后,小作坊还是没法周转运营,当时也不懂贷款,作坊就这样停工了。
天无绝人之路,凭借先前的经营,王旭光在业内有了些名气。作坊停工后,他先后被山东、浙江、北京、天津等地的红木家具厂聘请做过师傅。随着百宝镶嵌技术日益娴熟,电动工具也逐渐替代纯手工工具,这一行业市场逐渐好转。王旭光放弃打工,创办了藏金阁工艺品制造有限公司,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百宝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上来。他说,百宝镶嵌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作为手艺人,他要担负起传承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