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1日
第08版:08

高新区:紧抓项目创新创业 打造我市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上接第一版)全区共有规上工业企业29家,高新技术企业5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9家。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省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4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跻身全省开放发展十佳开发区、河北省创新型园区建设试点行列。2021年在全省高新区综合考核中获得A类第三名,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第一名。

新材料产业,汇聚了沧州明珠、北京优美特、沧州四星光热玻璃公司等23家重点企业。在先进高分子材料领域重点发展膜材料,编制了《沧州高新区膜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沧州高新区膜产业发展若干措施》,与天津工业大学合作共建膜产业研究院,沧州东鸿制膜科技公司尼龙薄膜(BOPA膜)、沧州明珠锂电隔膜公司锂电隔膜(聚丙烯薄膜)建成后市场占有率将分别达到40%和15%,高新区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双膜”生产基地。在前沿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纳米新材料,与中科院、哈工大等组建了“新材料联合研究院”,高新区优美特新材料科技公司在水性聚合物树脂涂料细分行业全球排名第一,打破德国赢创和美国杜邦对高铁表面涂层的市场垄断。

信息技术产业,以大数据为重点发展方向,以华为沧州云计算中心为依托,打造大数据平台、“互联网+”创客平台,构建大数据产业生态,成为沧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数据中心以及区域性信息支撑中心;河北世窗信息技术公司智慧政府业务在河北省排名第一;杭州全拓科技成大数据“独角兽”企业,面向智慧城市、大数据应用、工业智能应用提供解决方案专业性大数据场景应用企业。

坚持“项目为王” 经济发展实现新跃升

走进高新区各项目建设现场,处处可见塔吊林立、车辆穿梭,一派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一片片关乎未来发展的建设项目正在加紧实施。

“没有项目,就没有高新区的发展。”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高新区聚焦主责主业,全力推进招商引资突破、市场主体培育、以升促建等工程,经济发展态势和发展质量明显提升,项目建设在省市夺得三个“第一”。今年1至4月,全区在建项目数量57个,总投资51.4亿元,在全省32家省级以上高新区中排名第一;共有省市重点项目31个,8个省重点项目中新开工5个,省重点新开工项目数量全市排名第一;引进四星特种药包材生产制造基地等27个项目,总投资62.43亿元,其中20亿元以上项目1个,5亿元以上项目2个,落地项目数量全市排名第一。

在这些项目中,沧州明珠的膜工艺同步双向拉伸、沧州四星的中性硼硅材料生产技术、优美特公司的水溶性高分子纳微粉生产等关键核心领域成功突破“卡脖子”困境;长光光栅研发的高性能光栅位移传感器、北京尚泰合力研发的负敏感多比例阀,纷纷打破国外垄断格局,产品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四星玻璃公司在中硼硅玻璃领域参与起草行业标准6项;星震同源数字系公司参与起草磁光电混合存储等行业标准3项,BOPA包装膜产量全国第一,水性聚合物树脂涂料细分行业世界第一。

项目建设喜人成绩的背后,是全体高新人在“项目为王”的理念下,攻坚克难、共同奋斗的结果。今年以来,高新区首先设立了激光及智能装备制造产业、膜产业、新材料产业、总部经济及现代服务业以及产业研究中心等“四部一中心”,坚持“一部一产业”,制定产业地图,开展专业招商、精准招商。助企纾困,加快政策落实惠企。在印发《沧州高新区关于落实省、市稳定经济运行一揽子政策措施》基础上,出台《沧州高新区进一步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办法(试行)》《沧州高新区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办法(试行)》等,推动政策打包快享。加快政策兑现,为24家企业兑现区级租金补贴140.47万元,为5家企业兑现区级产业扶持资金1660万元,为46家企业落实科技创新资金奖励600万元,为194户纳税人办理留抵退税18552万元,53户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已减免7440万元,按政策减免其他税费569万元,为259家企业发放援企稳岗返还资金127.9万元。聚焦重点,围绕“高大上+专精特新”企业,梳理产业链薄弱环节进行补链强链延链,加强与京津对接及长三角、珠三角联系,目前已经落地天津工业大学沧州研究院等项目41个,总投资72.0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2个,总投资66.1亿元,20亿元以上项目1个,总投资20亿元;5亿元以上项目2个,总投资11亿元。开展“比武打擂”,开展项目建设“擂台赛”,由13个部门对总投资255亿元的49个项目进行包联,每周调度进度、每月通报考核、每季度拉练比拼,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投资进度。开展流程再造,缩减审批事项,在全市率先完成区域考古调查勘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8项区域评估工作,为项目节省时间约20天;分阶段核发项目桩基施工许可证、主体施工许可证,推进项目压茬建设,为项目腾出施工时间20天;企业开办时间最短达到10.3分钟。

优化营商环境 企业经营发展更顺畅

如今,来到沧州——中关村协同示范园,一派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迎面而来。这里作为沧州高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的重要平台之一,积极构筑科技金融与科技服务业高地,全力集聚高端人才和高端创新要素,吸引大批重点项目接踵而至。

近年来,园区管理部门以“为企业腾空间、减负担、创机会”为出发点,秉承“追着企业搞服务,帮着客商去赚钱”的理念和“店小二”精神,协助入园企业办理环保审批、卫生审批、消防审批等手续;为入园企业提供商务洽谈、就餐、会议活动、共享办公功能空间以及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开发、投融资、法律、财会等诸多方面的组织、管理和服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目前,园区开工达产企业13家,其中新三板上市公司4家,外资企业2家,预计2022年产值约11亿元,年纳税约1200万元。

沧州-中关村协同示范园的案例,只是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做好群众“贴心人”,当好企业“服务员”,有事服务好,无事不打扰,沧州高新区始终坚持把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聚焦项目建设主责主业,持续提升服务品质,着力打造高效、便捷、公平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和企业家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实行“标准地+承诺制”,实现项目拿地即开工。明确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容积率、单位能耗、环保标准等基本指标,让土地带上“标准”出让,对规划、节能、环保、扬尘、质量安全等15个事项承诺代替审批。

——优化审批流程。高新区设立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专区,实现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备案全流程办理缩减审批事项。在全市率先完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8项区域评估,为项目节省时间约20天;分阶段核发项目桩基施工许可证、主体施工许可证,推进项目压茬建设,为项目腾出施工时间20天。

——设立“一区两窗两诊所”。设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专区,明确专人全流程办理立项到竣工验收备案所需手续。设立“办不成事”窗口,集中解决项目资金等难题,为利达环保等6个项目申请省级战略性新兴专项资金2650万元,为232家企业争取银行贷款4.97亿元。

——完善配套政策。出台了促进先进制造业、总部经济及总部研发类项目、高新技术企业产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黄金十条”,加大对企业在产业联动、科技研发、升规上市等方面扶持。

——打造亲清政商关系。建立“纪工委+职能部门+企业”监督员工作机制,在机关及重点企业选聘41名监督员,印制监督联系卡,制定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规范政商交往行为。

——强化信用信息应用。结合“双随机一公开”,建立企业信用风险分级分类随机抽查机制,对诚信守法者“无事不扰”,对有不良信用记录、风险高的企业加大监管力度。

惟高惟新,至精至诚,沧州高新人二次创业,奋楫笃行,加速擘画高质量高速度发展蓝图,为加快建设“创新发展高地、生态科技新城”不懈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08-11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6236.html 1 高新区:紧抓项目创新创业 打造我市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