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最近颇受关注。顾名思义,所谓“预制”就是提前做,而非现做。一些商家为了提升上菜效率,提前把食材做成半成品或成品,经过加热或简单烹饪即可食用。预制菜饱受争议的点,主要在于消费者的知情权是否被尊重,不少消费者看了相关报道后才恍然发现,原来自己曾经点过的餐都是预制的。且不谈预制菜的质量,如果花了现做菜的钱,享受的是预制菜的服务,也是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一种侵害。
餐饮企业做预制菜,是为了在客流量较大时提高时效,减少顾客的等待时间。但预制菜和现做菜的口感,终究是不一样的,消费者现场就餐,自然是想体验更加新鲜的口感。更何况,商家给每道菜品的定价,应该是基于现做菜的品质,如果以预制菜替代现做菜,消费者就无法体验到等价的服务,本质上这也是一种“挂羊头卖狗肉”。因此,商家不能把销售预制菜当成理所当然,将烹饪方式告知消费者,且据此调整商品价格,是餐饮企业应该履行的义务。
除了意识上的缺乏,有的商家不告知消费者,可能是认为如果告知,消费者就不愿意在此消费了。对此,与其纠结告知的后果,不如减少预制菜在餐厅的使用频次。除了在婚宴等大型聚餐活动中,预制菜通常没有必要,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道菜,好过急功近利地追求时效。即便时效和口感不能兼得,后者也始终是留住顾客、实现长效发展的关键。
预制菜有其特有的优势,但不妨用到更适合的地方。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年轻人没有充足的时间做饭,于是选择在网络上购买预制菜,从而节省自己烹饪的时间,这才是预制菜该有的市场。预制菜走红的同时,更要保证质量,确保广大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