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鲁 萍 本报通讯员 刘 昊 刘国龙 李智超
盐山县圣佛镇冯庄村的刘金源是远近闻名的“猪倌”,从最初养殖生猪,到如今研发饲料、肥料绿色循环一体化养殖新模式,成为盐山“双富”工程中的“导师”。“如何调整饲料配比?”“生猪保健怎样做才能效果更好?”刘金源的手机里有好几个微信群,都是交流养殖技术的。工作间隙,刘金源就会在群里解答养殖户遇到的难题,为大家排忧解难。
刘金源2012年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在村里搞生猪养殖,成了大学生“猪倌”。懂技术、钻市场,刘金源的养殖场生猪年出栏可达3万余头,解决了58户生活困难群众就业问题,带动4个乡镇30余名养殖户创业建厂。2019年7月,刘金源被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缺乏种植养殖技术,是当前制约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瓶颈。盐山县针对这一问题,探索多样化新时代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把一批像刘金源一样扎根在农村的专业人才集中起来,组成全县群众的“智囊团”,推行“双富”工程,让广大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据了解,盐山在全县12个乡镇设立了“乡村振兴人才服务驿站”,建起由60余名专家教授、业务骨干、技术能手组成的“双富”培训师资队伍,实施订单式培训,提供创业政策咨询、业务指导、技能培训服务。聘请专家集中训、实践基地实地学,举办县级示范培训班2期、乡镇培训班30期,累计培训3000多人次,让学员亲身分享成功经验,增强致富信心和本领。邀请专家下乡“一对一”帮扶,由“上学”变“送学”,“流动党校”送理论、“流动技校”送技术,组织专技人才和业务骨干深入田间地头,培训基层农民1.5万余人,将党性教育、技能培训直接送到家门。
“双富”工程实施以来,盐山县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双富”带头人,不仅有技术人才,更有基层领导干部。千童镇杨庄村党支部书记马玉利,在“双富”培训班中,对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集体致富的新模式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动对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引进银耳种植项目,组织成立银耳种植、劳务服务、产品销售三个专业合作社,组织劳动力搞服务,培养新农民搞电商,争取资金226万元,统一改造了9个“银耳工厂”,集体年增收12万多元。盐山镇韩桥村党支部书记汪富旺,积极运用学到的治理新理念,结合实际,开展“法治村庄创建”“法律进韩桥”“宪法进农家”主题普法活动,在村里组织修建了党建文化园,修订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建立为民服务全程代办制度和村“两委”干部全天坐班制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截至目前,盐山“双富”工程还提出了学历整体提升计划,联合国家开放大学,对符合条件的60名村“两委”干部、后备干部实施大中专学历提升。同时,联合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女性输出培训基地,推荐300名村“两委”女干部、后备干部和优秀女性参加中专学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