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之花绽放校园
前些日子,市第十七中学8年级12班的赵颐然给家人做了一道“大菜”。视频中,这位小厨师做得十分认真。不一会儿,一道美味的蒜蓉蒸粉丝就出锅了。这是第十七中学暑期为学生布置的一项德育课,课程内容包括技术劳动、整理劳动、清洁劳动等9项内容。
十七中副校长张君介绍说,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创城密切相关。青少年是未来的生力军,他们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通过设立校园之星,以及向学生和家长发放共创文明城市的宣传资料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德育之花绽放整个校园。
市实验小学4年级12班周玮琦在题目为《沧州人的骄傲》的作文中写到:“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一定要向李德伯伯学习,成为一名建设祖国的优秀人才。”这是周玮琦在参加完红领巾寻访活动后的感想。
红领巾寻访活动是实验小学“童心明德”主题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活动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以“沧州好人”为榜样,引导同学们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道德规范,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活动开展以来,学校共组织了千余次寻访活动,共计寻访党员先锋、沧州好人等千余名。那些好人好事不再只是出现在报纸、电视中,而是来到了同学们的身边,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好人好事带来的无穷力量。
2021年,正值建党百年,实验小学开展了“百年党史 百名先锋”红领巾寻访活动和红色研学活动;今年,又以“云端学习”“红色讲堂”“沧轮拉手”等为主题,开展建团百年主题教育活动。
实验小学副校长吕继东说:“‘童心明德’活动是学校的一个闪亮招牌,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青少年需要德育,创城也需要德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就是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筑牢根基。”
志愿服务一起行动
8月6日早晨6点,城市还未完全醒来,黄河西路上一家店铺里早已烟火气十足。
这家店铺是“志愿沧州爱心服务站”,由市文明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联合创办,博爱人生志愿服务协会具体运行。此时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化身服务员,向城市的“美容师”——清洁工提供免费的馒头、小菜、粥等食物。
赵永亮就是“红马甲”中的一员。他今年48岁,是一名司法工作者。2009年,赵永亮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民间公益组织——“沧州博爱人生爱心社”。从此,他便开始了不停歇的“志愿人生”。
加入沧州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大队、蓝天救援队、“花好月圆”公益红娘群,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业余时间,赵永亮不是在志愿服务,就是在志愿服务的路上。如今,在赵永亮等人的带动下,博爱人生爱心社里有捐款编号的志愿者已达900多人。
志愿者是创城力量中不可小觑的力量。赵永亮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每个人都应该参与进来,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为创城贡献自己的力量,小溪流就能汇成大江大河。”
传承家风文明有我
瓮清越是高新区一幼的一名教师,学校的创城工作,她总是冲在前面。
瓮清越的另一个身份是“全能志愿者”,她的父亲瓮龙昌则是瓮清越参加志愿服务的“介绍人”。
当时带初三的女儿去参加志愿服务,瓮龙昌有自己的考量。“闺女那会儿正是叛逆期,带着她去也是为了感化教育。”没想到,一次次志愿服务,真的改变了女儿,这种改变超出了瓮龙昌的想象。
大学毕业后,瓮清越拿回家一沓获奖证书;工作后,她带动身边许多人成为志愿者,并获得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优秀抗疫青年志愿者”称号;生活中,悉心照顾父母……今年疫情期间,父女俩一起奔赴运河区配件北路社区,成为抗疫志愿者。摸排、执勤、消杀……经常凌晨4点多就到达社区,晚上11点多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到家。这样高强度的工作,父女俩一坚持就是1个多月。没人知道,疫情发生前,瓮龙昌刚刚做了一个小手术,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有时,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师。瓮清越大学时就已入党,在女儿的激励下,今年,瓮龙昌也正式成为一名党员。瓮龙昌常说:“现在闺女做得比我好,是我的榜样。”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成员间的相互促进往往能迸发出更大的能量。瓮龙昌说:“希望更多家庭加入到创城志愿活动中来,这样收获的不仅是文明的社会,还有和谐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