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学敏 本报通讯员 刘 蕊 刘冠一
碧绿的草地上,小红本拼成一个大大的“爱”字,一名身穿蓝色T恤衫的女子坐在旁边笑着用手比画出“心”型。仔细一看才发现,这些小红本是48个献血证。旁边的女子叫孙真真,这些小红本是她献血7年的见证。
今年35岁的孙真真,是孟村回族自治县后涨沙村人,她是一名幼儿教师,同时也是孟村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副队长、血小板先锋队骨干队员。她坚持无偿献血7年,累计献血2800毫升,成分血80个治疗量。
“2015年的时候,我胖到75公斤。有一天去逛街,遇到献血车,想着献血会不会减肥,就这样献了第一次。”孙真真说起第一次献血时略带调侃。那时,她并没有想过自己会一直献下去,但那次经历让她了解了更多献血知识:“献血能够让生命再次传递,是一件有利于社会、让自己感到光荣的事情。”
“既然献血无损身体健康,还可以拯救生命,又何必吝啬自己的血液呢?”孙真真第一次献血后没有任何不适。于是,半年以后又献了第二次。也是在这时,她认识了孟村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队长翟福岗,了解了更多献血知识和故事,孙真真义无反顾地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中。然而,孙真真的父母却担心女儿的身体吃不消。尽管孙真真一再给父母普及献血知识,父母还是不放心。直到有一天,她的一个表妹生孩子大出血,父母才认识到献血可以给很多垂危的生命带去希望,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从那时起,父母不再反对女儿献血,还经常劝说亲朋好友去献血。
献血时,孙真真了解到,全血一年只能献两次,但是血小板一年可以献多次。于是,她又毅然加入了血小板捐献的队伍。第一次捐献血小板的经历让孙真真感触很大。那时,有个白血病人急需B型血小板,孙真真和队友一起去捐献,但那位病人最终还是离开了。为此,孙真真失落了很长时间。从那时起,她觉得自己有义务帮助更多的人。在了解到捐献血小板对患者的治疗更有效,而且对身体不会造成任何影响时,她每月甚至每半月就按时到血站捐献1个或2个治疗量的血小板。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从未缺席。
“血小板在人体内存活时间比较短,如果不献,经过新陈代谢也会代谢掉。我每次献血只要达到标准,就会献全血400毫升,献血小板能献两个治疗量就献,献不了两个就献一个治疗量。”孙真真说,当温热的血液流入血袋时,她就为能帮助别人感到特别温暖。
2022年疫情期间,疫情封控造成献血人数锐减,血库血液储备不足,临床用血告急。沧州市中心血站向社会各界发出倡议,号召大家在疫情防控允许的情况下“为爱逆行 献血救人”,孙真真和志愿者们坐上了沧州血站来孟村接他们的车,专门到沧州献血。
在孙真真的带动下,她身边的同事、朋友们也纷纷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有时候我发朋友圈,好多朋友在下面评论,你什么时候献血带上我。”孙真真为自己能带动他人献血感到高兴。孙真真的丈夫不光支持她献血,自己也加入献血者的行列。
一摞摞献血证,见证了她光荣的无偿献血史,也见证了她几年如一日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