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已“立秋”,但盛夏余温仍在,一连几场秋雨,也未能阻止“秋老虎”下山。气温高,气压低,对于不少人来说,这段时间非常难熬。
秋天天气由热转凉,这个季节也是人体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应以“收”为原则。
养好脾胃再进补
“说好的一场秋雨一场凉呢?立秋后下了好几场雨,怎么还是这么热。”市民陈轩说。前些天的一场雨,曾带来一阵凉爽,陈轩就把空调插座拔了、罩上罩子,还把冰箱里的冷饮处理了一下,谁想又热起来了。而市民张娜这几天肠胃开始闹脾气,连续两天腹泻……入秋后,有人忙着增添衣物,有人忙着补水缓解秋燥,还有一部分人,正在默默承受腹胀、腹痛、腹泻等脾胃不适带来的痛苦。
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医堂主任医师刘建提醒,初秋之季,伏天未出,暑热未尽,很多人的脾胃处于疲劳状态,这些累积下来的脾胃问题,到秋天容易集中爆发。立秋后先别忙贴秋膘,养好脾胃再进补事半功倍。
民间有句俗语: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说的是天凉以后,人们应该多吃些肉食,补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出汗多而带来的亏虚,提高免疫力。刘建说,现在还在伏天里,人体湿气仍较重,脾胃消化功能还比较弱,要先养护。脾胃功能正常,全身各脏腑组织源源不断得到营养物质的供应,才能保证身体健康。一旦脾胃运转失常,易出现各种免疫性问题,如过敏性疾病、干燥综合征等,也可能出现腹胀、腹痛、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等症状。
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食物,适当进食酸味果蔬。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顺应秋冬养阴,有利于阳气的收藏。
同时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不少人在秋天常有这种感觉:早上睡醒之后仍然疲惫,想再多睡一会儿。刘建建议,不要赖床。在昏暗的房间待久了,会增加褪黑素的分泌,让人在白天也有困意。最好的做法是每天按时睡觉、按时起床,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
心情平和防“悲秋”
“秋上心头即为愁”。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的作品中,常常郁积着浓厚的悲秋情结。所谓悲秋,其实就是深秋转凉后,受自然环境影响,身体代谢减缓,人出现的一种抑郁情绪。
“这些天没精神,心情也不好。”市民刘奕欣说,她不喜欢秋天,这个时节,她的肠胃总是出问题,且秋天万物也开始逐渐凋零,感觉压抑。心理咨询师季红介绍说,有“悲秋”情绪的人群,往往对寒冷比较敏感,长年在室内工作、体质较弱或极少参加体育锻炼,年龄多集中在20岁至50岁之间。
秋天,精神调养上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遇到伤感的事,应主动排解,不要积压在心。季红介绍,这个阶段尽量保持情绪平和。如果情绪低落,需主动宣泄情感。多结交正能量的朋友,向其倾诉。
季红说,生活要保持规律,可以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比如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学瑜伽、学一门外语等;多参加些户外活动,全家人一起外出旅游、骑行等,游山玩水,让生活“动”起来,以排解伤感等负面情绪,保持宁静,使气血和畅。
运动须轻松平缓
秋天,是运动锻炼的好时节。在保证充足的睡眠后,加强身体锻炼,也是提高抵抗力、改善心情的好方法。但这个时节,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尤其是老人、孩子和体质较弱者,要选择一些轻松平缓的运动,同时注意防暑。
“慢跑、太极拳、散步、羽毛球等都是适合秋季的运动。”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生袁令晨说,现在,是人的精气开始收敛内养的阶段,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可根据气温变化,逐步进行一些耐寒运动。运动时要循序渐进,切忌骤然加量过猛。
袁令晨建议,户外运动应注意保暖,切忌穿汗湿的衣服在风中逗留,以防着凉感冒;运动后及时补水,若出汗较多,要少量、多次、缓饮;运动前勿空腹,做好热身运动;户外锻炼时,最好选择在公园等安静又干净的地方;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运动时不宜一下脱得太多,应待身体发热后,才可脱下过多的衣服;另外,运动后不适宜喝冷水或冰水、冰冻饮料,建议休息片刻待身体凉快后再喝温热水,否则容易脾胃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