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7日
第04版:04

记者试百行之

“生命赛道”竞速人

本报记者 王宝航 摄影 刘海峰 陈雷 通讯员 刘斯 赵阳

——走进沧州市中心医院96120急救中心

编者按:职业不分贵贱,平凡中彰显伟大。不同的岗位不同的精彩,更有不一样的辛苦。从本期开始,本报记者走进各行各业,用第一视觉,体验职业生涯的酸甜苦辣。

如果你也想让记者来到你们中间,请拨打电话15103174567。

生命有没有奇迹,答案是——有的。在沧州市中心医院96120急救中心,就有这样一群白衣天使,他们和时间赛跑,从死神手中夺回一条条鲜活的生命。7月1日,记者来到他们身边,度过了人生中难忘又感动的一天。

当大地从夜色中醒来,沧州街道上迎来忙碌的身影。

救护车悠长的警笛声、医护人员步履匆匆的跑步声、急救床滑过地面的摩擦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管严寒酷暑,穿梭于沧州的大街小巷,给每一个求助的病人带去希望,紧张和忙碌成为这里的底色。

病人拨打96120急救电话后,要怎么处理?开车赶往目的地,怎样最省时间?面对急救现场复杂多变的情况,医护人员怎样应对?医患之间如何有效联动?记者逐一找到了答案。

生命热线,

十秒之内必须接听

上午8点,记者准时来到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部院前96120急救指挥中心,此时他们已经完成夜班和白班交接工作,紧张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

调度室的墙壁上张贴着大小不一的信息纸,上面详细标注着工作人员的电话、排班、诊疗流程和工作规范,供调度员随时查看。这里是指挥中心的“中枢神经”,一切行动指令都是在这里发出,串联着医生与病人。

“您好,这里是中心医院急救中心,请问病人怎么了?”每天,中心医院急救中心调度室里的电话都会响个不停。每当响起求助电话,调度员便会立即接听,主动询问病患详细的身体状况、所处位置,通过对方的描述做出一个基本的病情判断,及时有效地调度派车,任务集中时按照受理先后进行抢救(特殊情况除外),有危重患者需要紧急抢救时,随时调整已出车人员的任务。

“96120吗?二中门口有人晕倒……”记者在急诊医学部分管院前急救工作的副护士长王淑丽同志指导下,接通了打来的求助电话。记者又兴奋又紧张,精神之弦随之绷起来。按照工作程序,一步步询问相关信息并做好登记,在确认无误后,将救护车派了出去。“请保持通话畅通,见到救护车请招手,谢谢!”在通话结束后,记者才发现,手心中已浸满汗水。记者发现,半个小时内便有5个求救电话打入,求助者包括东光、吴桥、黄骅等地。

除了记录相关信息外,对求助者提供信息进行判断梳理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很多时候,求助者所传达的信息并不一定是病人的病因,比如说‘有人摔倒了’,可能真正的原因是病人犯了心脏病,这就要多考虑一层,提起重视。”王淑丽告诉记者,在人手紧张的时候,他们会根据现实情况的轻重缓急,做相应的处理,情况危急时会连线指导,有时碰到求助者着急,语无伦次,他们会安抚求助者的情绪,并问明相关信息,做好评估。

“我们规定10秒钟之内必须接听电话,这耽误不得。”急诊医学部分管院前急救工作的刘东明副主任表示,调度室24小时都有人值班,力求守好“生命热线”。

跑赢死神,一小时接送仨病患

每天早上7点45分,是急救指挥中心夜班和白班交接的时间。“我们会严格检查出勤车辆的水电油,也就是看防冻液够不够,机油缺不缺,各种电瓶是否能正常工作。”指挥中心负责车辆管理工作的周桂林副主任,每天来单位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对车辆进行逐一检查,防止在行车途中发生状况。对于上一班车辆如有异响等状况,会进行记录,及时做进一步维修。

“我们出车是从早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这中间很紧张,几乎没有坐下来的时间,更别提休息。”车队司机蒋晓翮来急救指挥中心工作已经6年,说话间,步话机传来的出诊指令打断了他的话。“该我出车了”,边说着他起身离开休息室,冲向救护车,记者随即跟了上去,几十秒钟后,乘载急救人员的救护车开出了急救中心的大门。

8点51分,永安南大道上有人被撞倒地,仅用3分钟,救护车便到达现场,医生对伤者进行应急处理后抬上车,送往中心医院急诊门诊进行救治,9点12分返回。

9点14分,清华竹园一位老人身体不适,要求送医。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询问了老人的病情,在进行检查后,送往中心医院急诊门诊进行救治,9点42分返回。

9点45分,一位在中心医院急诊门诊的病人需要转院至中心医院脑科医院住院治疗,仅用10分钟,便完成了转院。

短短一小时里,大家便接送三位病患,每到一处,都是一路小跑。烈日下,汗水湿了头发,浸透了大家的衣衫。为了能节省在路上的时间,蒋晓翮表示平时在开车过程中,他会主动记忆市区大街小巷的分布,开久了便能总结出一些规律。比如,哪些路好走;哪些路上下班高峰期可能会堵车,需要绕行;在学生上下学时,哪有学校需要避开……有时遇到前方路口是红灯,而等待的车辆又较多时,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为争取时间,他便从其它车道借道行驶。

连轴转是蒋晓翮的工作常态,很多时候开车需要下县,来回需要两三个小时,最长的一次曾经一天跑过上千公里,因此按时吃饭成为“奢望”。很多时候,他都会带点面包、方便面“见缝插针”地解决,有时候一忙起来连口水也顾不上喝。因为工作时间长,有时难免精神疲惫,蒋晓翮会自备一些提神醒脑的用品,需要的时候闻一下,振奋一下精神,继续投入工作中。

“我能做的就是在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开快点,在路上多省一点时间,为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争取时间。时间就是生命。”听完蒋晓翮的话,记者不禁感叹道“咱们这是在和死神赛跑。”“我们要跑赢死神。”蒋晓翮对记者说道,脸上充满了坚定。

敬畏生命,百姓皆为患者让路

在跟车过程中,记者发现,很多车辆和行人都会主动为救护车让行。今年45岁的孙立猛是一名有着20多年驾驶经验的老司机。他坦言,救护车能否在最快的时间到达现场是很多百姓关心的问题,而道路上车辆对救护车不及时避让会给司机带来很大的困扰。近几年,大家避让急救车的意识越来越强。

前段时间,孙立猛在东光县医院接一位脑出血的患者回中心医院脑科医院,途中患者的病情突然加重,情况十分危急。到了沧州西高速口,检查人员远远听到警报声,便提前将救护车引导至另一条通道,并开了绿灯,当说明病人情况后,检查人员示意救护车迅速通过。

救护车驶入迎宾大道时,当听到救护车的警报声,路上的车辆和行人纷纷进行避让。不止是路上的车辆和行人,十字路口的值勤交警也帮忙协助疏导交通,他们听到警报声就往路口赶,看到救护车的转向指示灯后,就开始疏散对应车道上通行的车辆。在市区这段本来需要十几分钟的路程,孙立猛仅用五六分钟便到达脑科医院,病人送进去后,很快进行了手术,病情得到了控制。

相似的场景,司机王啸霆也遇到过,当时也是迎宾大道上运送一位病情危重的患者,前面正好是红灯,等待的车辆排成长龙。当救护车警报响起的时候,前方几十辆车依次左右避开,很多车都压着白线最大限度地让出了一条通道,供救护车通过。看着一辆辆侧向避让的车辆,王啸霆说,他的心里感到暖暖的,也替患者和家属感谢这些好心人。

这样的场景,救护车司机们都遇到过,每到这个时候,他们便会被来自心底的温暖所感动,感谢司机和行人为生命让路。因为节省的每分每秒,都是在给病人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

紧急营救,真正考验综合能力

“对于我们来说,需要的不仅是医学知识,还需要快速的反应力和敏锐的判断力。”今年是医生刘海亮从业的第十个年头,他说急救现场,真正考验的是综合能力。

“刘海亮请出诊。”听到调度室的呼唤,刘海亮拿起医疗箱飞速起身奔向救护车,记者拿起医疗设备紧随其后,也进入了救护车。信息显示,在永安南大道戎泰家园门口一名男子被出租车门撞倒。

到达现场后,刘海亮立即提着医药箱跑向倒地的男子,“头部有一个1公分左右的伤口,周围存在血肿,胸部和腰腹部有大面积的擦伤,摸着肋骨没有骨折,先不要乱动,送医院拍片再处理吧。”在炎炎烈日下,刘海亮一边熟练地对倒地男子进行检查,一边指挥其他医护人员,对男子伤口进行包扎,随后包括司机、记者一起将担架固定,避免二次损伤后,将其抬上了救护车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护士董红毅为男子测量了心律、血压、血氧,刘海亮记录了男子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等基本信息。将男子送到医院后,刘海亮和急诊的医生交接了相关信息,将其移交给急诊大厅做进一步处理。从8点51分出车,到9点12分送达中心医院交接,总共用时21分钟。

在返回急救指挥中心后,刘海亮马上被告知清华竹园有老人求助需要他再度出诊。听罢,刘海亮转身便跑向救护车,记者赶紧跟了上去。到达目的地后,发现清华竹园并没有电梯,而老人家住六楼,医护人员二话没说,提着医疗箱便往上走,到了老人家中,看到老人躺在沙发上。刘海亮稳了下因爬楼而紊乱的呼吸,上前给老人检查身体,并通过和家属进行交流,初步判断老人是泌尿系结石。老人表示不用担架,自己坚持走下楼,随后在医护人员和记者的搀扶下,老人坐上了救护车,送往中心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刘海亮告诉记者,争分夺秒是医护人员工作的常态,每天总是在忙碌中开始,在疲惫中结束。“我们的神经在工作中都紧绷着,一旦忙起来,水都顾不上喝一口,也没有空吃饭。”即使在没有病患时,也会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不敢有所松懈,这就是急救指挥中心医护人员真实工作写照。

搬运病人,

更是一门技术活儿

在中心医院,一个医疗组由医生、护士、司机和担架工组成,因为拨打96120求助的病患大多是“失去”行动能力的人,所以担架的出场频率非常高,不要以为搬运病人只是体力活,其中更需要一定的急救知识和技术。

16点左右,医生曹晓光接到指令,华西南区一位老人眼睛眩晕,感到身体不适。几分钟后,救护车到达现场,因为没有电梯,记者跟随医生徒步来到4楼,老人的老伴在门口将大家迎进了屋子。来到老人的卧室,只见老人侧身躺着,嘴里不断地念叨着“我头晕,不能动,一动就天旋地转。”见此情景,曹晓光对老人进行了生命体征检查,初步判断可能是脑血管方面的问题。

准备就绪后,在曹晓光有条不紊地指挥下,医护人员和记者将老人抬起,小心翼翼地一点点往下挪,在楼梯口转角处的地方慢慢调整角度,最后成功将老人抬到了救护车上。整个流程下来,医护人员和记者的后背都湿了一大块,额头上的汗水一直往下滴。

“抬担架要按照病人的疾病来,有外伤的,就需要进行固定,避免二次损伤;如果是心脏病或者是呼吸困难的病患,一般要求半坐着,为其吸上氧气后再抬;如果是抬病人下楼,需要头在上,脚在下,脚尽量抬高,保持患者身体水平位置,防止病人滑落;在户外,会使用铲式担架,这种担架可以从中间分开,从病人左右两侧进入后可以合并在一起。”在将老人送往医院的路上,曹晓光对记者说道。在回急救指挥中心的路上,曹晓光接到指令,十二户村有老人摔伤,随即救护车掉转车头,向西面驶去。

此时夕阳已经西下,淡金的阳光照在曹晓光略显疲惫的脸上,“能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好像知道记者想问什么,他抢先一步回答,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

生死时速,

织就起生命救护网

“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进一步缩短时间、优化流程,把急救和保障做得更细一点。”6月份一整月,急救指挥中心共出车1492趟,接送病人1173人。

市中心医院副院长、急诊医学部主任李勇介绍,沧州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部成立于1984年,现已发展成为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急诊病房-急诊ICU为一体的急诊医疗系统(EMSS)。是“河北省临床重点专科”“沧州市医学重点学科”,是“全国创伤救治联盟沧州市创伤救治中心”和“沧州市急危重症专科联盟”发起单位,并与兄弟科室合作,率先在河北省较早建立了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产妇救治中心和新生儿救治中心。

现市中心医院院前急救指挥中心拥有进口和国产先进救护车19辆,配备车载呼吸机4台、心电图机7台、监护仪7台、除颤仪5台、静脉微量泵4台等高端医疗仪器和救援器材。院前医护人员熟练掌握现场心肺复苏、创伤救治、危重病人抢救等技能;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和严重创伤患者通过网络将首次医疗接触纳入到以上疾病的急救流程,将诊治的触角延伸院前,明显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在医护人员的严密监测下,能实现急危重症患者的长途转运,将院前急救单元打造成为“流动的ICU”,急救范围覆盖冀东南鲁西北。

李勇表示,院前急救人员是最早到达病人身边的医务人员,首次医疗接触,对救治危重人员十分重要。急救人员在到达现场之前,通过调度员提供的信息,突破了空间上的阻碍,和病人已经建立了联系,可以在短时间内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进行快速治疗。

随着5G技术的发展,沧州市中心医院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也在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院前出诊医生配备了平板电脑,利用网络技术,在接到出诊任务后便可与患者或其家属取得联系,了解患者病情,对需要紧急救治的患者家属进行现场急救指导;也可以通过软件平台获取患者位置,更加准确快速到达现场。医院还为院前急救配置了卒中、胸痛等救治软件,院前医生在接诊患者并予以相关检查后,可以通过相关软件平台将患者的信息及病情资料在第一时间传输到急诊,做到提前预警,急诊医生可以及时得到患者详细信息,提前做好抢救准备,通知相关专业科室医生提前到达急诊抢救室等候来诊患者,为患者争取救治时间,患者上车等于进了医院,急救工作将更上一层楼,为人民群众织好织密“生命救护网”。

华灯初照,霓虹闪烁,夜幕降临在沧州市。22点,记者结束本次体验活动,而急救中心的同志们还在一丝不苟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为求助的人们带去生的希望。

2022-08-17 本报记者 王宝航 摄影 刘海峰 陈雷 通讯员 刘斯 赵阳 记者试百行之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6715.html 1 “生命赛道”竞速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