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祁凌霄)如火如荼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仅提升了沧州的整体文化层次,增加了旅游景点,也带来了文化旅游与农业的有机融合,新型农业种植形成鲜明的文化色彩。丰收季节,大运河两岸的果农和前来采摘的购买者,尽尝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农业融合的甜美果实。
在南皮刘八里乡前七里村,300多亩油蟠桃正被果农陆续采摘分拣,运往天津、德州、沧州各地。因毗邻大运河,市区和衡水等地的游客也在沿大运河旅游的行程中,来此观光采摘。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催生了这些带有文化色彩的新型农业。据当地村民介绍,建设之前,路不好走,水果运不出去,影响了果农的积极性。大运河堤顶路修好后,挨着堤顶路的桃园一下变得四通八达,游客多了,外销路畅通了。随着互通能力的增强,农民发展新型农业的干劲儿更足了。
南皮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南宝通说,大运河通水后,沿线两岸的农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前七里村的桃园今年迎来首个丰收季,带有运河文化色彩的农业产业集群开始兴起。截至目前,仅南皮大运河段两岸,就建设现代化农业园区4个,总规划面积超过2万亩,种植桃、苹果、海棠、桑葚等10个品种的水果近400亩。新型农业与大运河特色文化形成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