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都来了,喝杯再走”“摆的不是摊,是人生”……夜幕降临,几十辆私家车一字排开,车主们打开后备箱,挂起创意十足的招牌和氛围灯,放上一支慵懒惬意的小曲,摆出琳琅满目的商品,一个个氛围感十足的特色移动小店即时开张。
这个夏天,在市区一些园区里,火热的“后备箱集市”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流连,文艺范儿和烟火气抚慰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
后备箱小店
“刚出炉的提拉米苏,先尝再买!”“手打海盐柠檬茶,就是这个味儿!”……入夏以来,位于市区的理享山28号文创园里热闹非凡,各色美食饮品、创意展示、手工制作应有尽有,尤为吸引人的是那些开在汽车后备箱里的“小店”。
数十辆私家车依次排开,后备箱就是货架,车主们将自己精心制作或收藏的物品进行分享、买卖、置换,把后备箱打造成集餐饮美食、网红潮品、手工文创等全方位吃喝玩乐购的集市。
这些车主大多是年轻人,为了吸引人气,他们各显神通——有的对后备箱精细装饰,甚至带上猫猫狗狗来吸引眼球;有的边招揽客人,边进行线上直播;还有的干脆拿出音响设备,开起了个人演唱会……放眼望去,整个集市充满了浓浓的文艺范儿和烟火气,引来不少市民光顾。
文艺范儿与烟火气
在不一样的集市里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参与“后备箱集市”的车主中,有企业职工、在校学生,也有网络主播、家庭主妇,相比卖货挣钱,他们更在意体验新潮的生活和社交方式。
爱好手工编织的刘雯涵是一位家庭主妇,她白天在家带孩子,到了晚上,就变身为文艺范儿十足的手工艺人。她的招牌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我编织下这些礼物,也编织了浪漫的夏天。”她说:“自从有了孩子,每天忙忙碌碌的,很多爱好都撂下了,其中就包括编织。‘后备箱集市’给了我一个展示的机会,让我重拾爱好,交到新朋友,很有意思。”
“以物会友”的谷志军是一名软件开发员,他每次都会带来一些“藏品”,有旧书刊、二手音像制品、绝版球鞋……“我喜欢这些‘老物件’,从它们身上能感受到时间倒流的美妙。”和其他人不同,售卖不是谷志军的初衷,“就是觉得这个形式很新颖,希望能遇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45岁的姚明达是这群人中的老大哥。不同于身边的奥迪、奔驰,他的“小饭店”开在三轮车上。他是一名厨师,不久前,他打工的小饭馆关了张。为了讨生活,他来到这里。和身边的年轻人不太一样,别人是来享受生活的,而他是冲着这里人气旺来的,能多卖几份烤冷面。
姚明达看不懂谷志军的“藏品”和村头废品收购站的破烂儿有啥区别,更想不明白刘雯涵为何一边喊累一边却又热衷于练摊。
在一旁调制鸡尾酒的郭阳给他打了一个比方:“有些人卖烤冷面是因为饿,而有的人是想尝尝家乡的味道。”
姚明达这下更糊涂了:“管他呢!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我只管讨自己的生活。”
后备箱里不仅有文艺范儿,也有烟火气,在这里,两者奇妙地融为一体。
集市仍需加强管理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下班之后才是一天生活的开始。
正如在“后备箱集市”,夜晚的时间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更有烟火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小小的后备箱里,装载的不仅是一件件物品,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来,除了“后备箱集市”,我市还形成了文创集市、书香集市等,同样深受市民青睐。
家住御河新城的邵勇,这样评价各种火爆的集市:“它为城市夜晚增添了烟火气,既满足了年轻人创业、社交及休闲的需求,也给市民带来了不一样的消费体验。”但与此同时他也认为,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市场秩序、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监管,营造更加良好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