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李瑞存 张保贤
在河间,无论是在乡村振兴还是基层治理的“战场”上,有这样一个群体——身在部队,他们是赤胆青年,保家卫国洒热血、守边戍疆终不悔;回到地方,他们是“兵支书”“兵委员”,脱下军装换工装、报效祖国心不改。戎装虽脱,军魂犹在。他们弘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以坚如磐石的初心,投身“新战场”,兑现着“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的铮铮誓言。
近年来,河间市高度重视“兵支书”队伍建设,注重发挥军人“经过党的长期教育培养和部队大熔炉的严格锻炼,政治强、作风实、业务精、纪律严”的优势,建立提前发现、优先选拔、精心培育、突出使用、严格管理“五位一体”机制,精准施策,持续用力,打造了一支高素质“兵支书”队伍,涌现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石炳启等一批先进典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2021年村“两委”换届中,510名退役军人当选村“两委”干部,其中205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兵委员”“兵支书”占总数的比例分别达17.3%、33.3%。
“我们今年新建了320余平方米的高标准党群服务中心,既改善了办公条件,又方便群众办事。”……7月29日,一场退役军人“兵支书”乡村振兴擂台赛在河间拉开帷幕,“兵支书”们结合任职以来开展的工作,晒业绩、找差距、树标杆。
活动现场,“兵支书”们围绕农村党建、村庄建设、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亮出成绩单,河间市相关负责同志现场点评,既肯定成绩、总结经验,也点出不足、提出要求,为更好地开展农村工作指明方向、提供参考。
河间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擂台比武,让“兵支书”们结合具体工作相互学习交流,让干得好的出出彩,让干得差的流流汗,进一步激发“兵支书”干事创业热情,为全面建设经济强市、美丽河间作出积极贡献。
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农业农村,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关键在人。针对农村干部后备人才匮乏现状,河间市将优秀退役军人作为重点对象纳入视野,建立台账、动态管理。
实时建立台账。市人武部梳理汇总新入伍士兵和服现役军官、士官、义务兵等人员信息,建立现役军人信息台账。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利用“全国优抚信息采集系统”,梳理甄别部队骨干、士兵党员等人员信息,建立退役军人信息台账。市委组织部、乡镇党建办时刻关注自主择业转业军人、自谋职业退役人员,建立退休转业军人信息台账。目前,台账共登记4620人,其中现役军人1123名、退役军人3462名、退休转业军人35名;党员退役军人3033人;高中及以上学历退役军人2416人。
实行动态管理。按照村干部任职条件,根据年龄、户籍变化、评先评优、处分问责等情况,及时完善信息、更新数据,将不符合条件人员移除出库,将新入伍、新退役等符合条件人员纳入台账,实现动态管理,确保不漏一人。
实现信息共享。市乡两级每半年对入库信息进行核实比对,查漏补缺,信息共享。特别是在村“两委”换届前,对照换届任职资格条件进行筛选,重点向符合条件人员宣传家乡现状和发展变化,鼓励他们回乡参选、发展创业。
提前发现 筑牢“兵支书”堡垒
优先选拔 发挥“兵之情”
“退役军人在服役期间形成的吃苦耐劳、甘于奉献、敢打硬仗的顽强作风,正是乡村振兴战场所需要的。”河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表示。在村“两委”换届中,河间市采取多种方式,畅通选拔渠道,让优秀退役军人脱颖而出,争当乡村振兴“领头雁”、基层治理“排头兵”。
鼓励本人自荐。通过发出倡议书、寄发邀请信、张贴宣传单以及定向谈心谈话等方式,向优秀退役军人推介家乡、讲清政策,鼓励其通过合法途径参选村“两委”干部。253名符合条件的退役军人通过思想汇报、书面申请等方式,向党组织进行自荐,表达回报家乡意愿,积极参加换届选举。
组织出面推荐。市村两级党组织根据掌握的退役军人基本信息、现实表现、社会贡献等情况,特别是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急难险重任务中的表现,以推荐信等形式,向乡镇党委正式推荐402名素质全面、表现优秀、品行过硬的优秀退役军人。
党员群众举荐。广大党员群众根据日常发现和认定的情况,联名向党组织举荐了181名作风过硬、执行力强的优秀退役军人。2021年村“两委”换届中,通过三种方式推荐的836名退役军人全部通过县乡联审,其中510人成功当选,当选率占61%。
精心培育 激活“兵支书”活力
5月30日,河间市2022年度农村(社区)“两委”成员、精英班学员党性教育专题视频培训暨春季乡村“党员夜校”(云课堂)圆满结课。河间市本期“党员夜校”自4月11日开课,全市615个农村(社区)的乡镇包片班子成员和包村干部、村“两委”成员,乡村振兴任务重的驻村工作队队员,全市第三期乡村振兴精英培育班168名学员,部分党员、村民代表、入党积极分子等共计1.2万人,通过网络视频参加了培训。城垣西路街道组织委员臧颖深有感触地说:“市委组织部开展的春季党员夜校云课堂,是在适应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下,提高党员队伍能力素质的有效手段。通过有针对性地设计夜校课程,围绕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素质建设等多个方面开展授课,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兵支书’队伍更好地服务基层注入了强劲的理论动力,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党性,能够学以致用。”
河间市结合退役军人特点,采取过硬措施,以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为着力点。开展集中培训。举办“河间市乡村振兴精英培育班”,招录学员时对退役军人放宽年龄2岁、不作学历要求,笔试成绩加2分,三期学员中共有66名退役军人,已有4人当选为“兵支书”。依托省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国欣总会,组织205名“兵支书”全员全程参加省级“万人示范培训”,通过现场听课、实地观摩、经验交流等形式,练就一身本事、扛起一份担当。
开展结对帮扶。乡镇党政班子成员每人联系1至2名村级退役军人后备力量,村“两委”干部与本村退役军人结成传帮带对子,教方法、传经验、增本领。二十里铺村党总支书记王志强负责帮带本村退役军人、乡村振兴精英培育班结业学员耿直,手把手教他如何运用“两调一议”机制解决村内矛盾纠纷,已顺利解决3件民事纠纷,消除了矛盾隐患。
开展专题活动。在“八一”建军节重要节点,组织开展“兵支书”“八个一”系列活动,即举办一场擂台赛、讲一次党课、观看一部红色电影、组织一次现场观摩、重温一天军人生活、选树一批优秀“兵支书”、慰问一次“兵支书”家属、报道一批先进典型,突出发挥退役军人优势,激发“兵支书”干事创业热情。同时,以“党建引领点燃红色引擎·干事创业凝聚磅礴力量”为主题,举办河间市退役军人村(社区)干部基层治理能力擂台赛,人民网、新华社客户端等媒体给予报道。
突出使用 展现“兵之勇”
今年3月份,疫情突发,阁上村“兵支书”白艳峰第一时间在村里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和党员志愿服务队,研究制定周密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根据村内实际,将全村115户、426人分成12个网格,白艳峰任村网格长,村“两委”成员或年轻党员带领1名入党积极分子和1名青年志愿者,分包10户村民的疫情监测、卫生消毒、排查预警、政策宣传、心理疏导及义务代购等相关事宜。白艳峰白天带领党员、志愿者逐户排查,了解需求、解决困难,晚上以微信会议形式,听取各组汇报,制定第二天计划。常常夜里12点了,白艳峰还在微信群里布置工作,激发大家的斗志:“现在全村老少都在看着咱们,受点儿累算什么,最重要的是父老乡亲的健康安全。”
白艳峰先后捐款5000元购买防疫用品,在他的带动下,阁上村党员群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一时间,村民以能参加志愿服务队为荣,捐赠的食品物资在卡口执勤点堆成小山。白艳峰仅仅是河间众多“兵支书”中的普通一员,在疫情防控期间,全市所有“兵支书”带领党员群众坚守本村阵地,有效落实了联防联控属地责任。
河间对“兵支书”充分信任、敢于放权,最大程度发挥退役军人优势。
注重实践锤炼。工作中明责任、交担子、压任务,引导他们发扬退役军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优良作风,当好脱贫攻坚“引领者”、美丽乡村“代言人”、矛盾纠纷“调解员”和急难险重“先锋官”。
注重实干担当。广大“兵支书”上任后,积极投入乡村振兴,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凭借吃苦耐劳精神,在广大乡村树起了一面面流动“红旗”。东渔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宝杰带领村民建学校、修街路、安装路灯、清扫垃圾,推动村庄旧貌换新颜,多次被河间市委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
注重工作创新。鼓励“兵支书”发挥见多识广、思维敏捷、创新意识强的优势,在乡村治理、帮贫致富等方面,大胆创新、开拓进取。
严格管理 不忘“兵之初”
当好“兵支书”,永远不忘“兵之初”。用老兵情怀显忠诚担当,用为民服务展军人风采,确保转业不转志、退役不褪色、离队不离党。
河间以制度化建设,加强对“兵支书”的常态化管理。
强化日常管理。制发《河间市加强农村党组织书记管理十项制度》《关于认真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进一步强化农村“两委”干部党纪法纪意识的通知》等文件,确定包括“兵支书”在内的村党组织书记履职尽责、日常管理、村务运行、负面清单等四方面十项制度,督促严格落实,确保不触“红线”。
推行星级管理。围绕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工作业绩等指标,对“兵支书”进行评星定级,结果作为绩效工资、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落实动态调整机制,按照相关规定排查确定不称职不胜任人员,采取主动辞职、劝退等方式退出。对受到治安管理处罚、影响恶劣的,因犯罪受到刑事处罚的,及时清除出党支部书记队伍。
落实激励管理。对业务能力强、事迹突出的退役军人村干部,在确定“一事一议”村和集体经济重点扶持项目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评先评优方面重点倾斜,每年“三干会”表彰对象约1/5为“兵支书”,有效激发了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
广大“兵支书”发挥自身优势,带领党员群众迎难而上、敢于拼搏,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改善村庄环境、促进乡风文明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大庄村党支部书记石炳启同时担任与周边6个村联建的党总支书记,在他的带动下,原本战斗力较弱的几个村支书人人争先进、赶先进,凝聚起“赶学比超”的强大力量。恒道村党支部书记李僧树组织周边3个自然村流转土地3000亩,成立河间市众圆种植专业合作社,累计带动本土群众就业400余人,农户人均年增收约1.4万元。“兵支书”们利用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契机,千方百计多方筹资,综合整治村容村貌,搞好美化绿化亮化,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环境。据统计,全市205名“兵支书”所在村共清理垃圾2425吨、硬化道路563公里、安装路灯8530盏,大大提高了村民幸福生活指数。针对村内历史遗留问题、宗族矛盾等,“兵支书”们敢于较真碰硬,触碰核心问题,用实际行动感动人感化人,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最终赢得广大党员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大里文村党支部书记李通杰,用2年时间解决了村内5个多年未能解决的棘手问题,把该村打造成由乱到治的和谐村庄。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兵支书”们虽已脱下军装,但是军人为党分忧、为国奉献、为民服务的光辉本色始终不变。他们换个身份再领使命,在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上,用实际行动诠释初心,以敢打硬仗的决心、敢打必胜的血性,发光发热,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