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运河区明珠社区,有一个由社工和小区志愿者组成的大运河慈善助老家园志愿者团队。自2021年4月进驻社区以来,已为高龄、困难、独居老人及有需要的居民免费提供助餐服务、倾听陪伴、健康义诊3000余人次……
饭菜送上门
“大姨,今天做了您爱吃的白菜豆腐,快尝尝好吃不?”“大伯,您的腿好些了吗?”……
每天中午,助老餐厅的志愿者都会为孟凡胜和关秀珍老人送去香喷喷、热腾腾的饭菜。
今年90岁的孟凡胜和老伴儿关秀珍住在运河区东塑小区。关秀珍岁数大了,身体也不太好。为了照顾这老两口,他们的孩子们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既要工作,还得抽时间往老人这儿跑。每天的中午饭,成了他们的一大难题。
助老餐厅的志愿者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把给老人做午餐的任务接了过来。从此,老人的午餐有了着落,每天都有志愿者给送,两菜一汤外加主食,天天不重样。老人的儿子感动地说,志愿者们真是帮了大忙了。
位于运河区明珠社区的助老餐厅是市民政局推动指导、市慈善总会与沧州力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开展的以“敬老、爱老、助老”为主题的慈善助老项目。以慈善募捐引领社会各界爱心力量积极参与,充分发挥社工组织专业服务和链接资源的优势,组织志愿者和家庭力量,面向高龄、空巢老人开展“免费敬老午餐”“倾听陪伴”“健康义诊”等社工和志愿服务。
邻里互助忙
今年65岁的马俊杰年轻时靠卖包子为生。近几年,她的身体不太好,就放弃了做包子的生意。去年,听说自家社区有了助老餐厅,她立即报了名。每天早早来到餐厅,和志愿者们为社区的老人做午餐。包子、花卷、大饼……她每天变着花样做。大家怕她累着,让她在旁边指点,可她闲不住,不但亲自操作,还手把手地教其他志愿者。如今,助老餐厅的包子已经成为老人们口中的“小区名吃”了。
“短短一年时间,像马俊杰一样,在助老餐厅服务的志愿者就已经发展了30多位,年轻的不到40岁,年长的70多岁。这些志愿者们,既给需要帮助的老人解决了困难,又给自己找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生动诠释了‘助人自助’的社工理念。”沧州力行社工服务中心主任曹淑丽说。
临危受命时
今年3月9日,当人们从睡梦中醒来,打开手机,明珠社区微信群里发布了一条简短却重要的信息:“各位居民,马上要进行全员核酸检测,请大家不要外出。”疫情就是命令,曹淑丽看到通知后,第一时间组织明珠助老志愿者服务队赶到助老餐厅,同时与社区书记联系,助老餐厅临时改为抗疫餐厅,组建抗疫助餐小分队。接到通知的社区志愿者高海艳、马俊杰,两人二话没说,先到餐厅为社区工作人员准备早餐,并马上购置食材,为明珠社区前线防控人员准备接下来的一日三餐,做好后勤保障。
本次疫情防控中,“非必要,不外出”是一个基本原则。助老餐厅的大部分志愿者都被隔离在明珠小区,不能出门,临危受命,他们又有了一个社区抗疫志愿者的身份。其中,有维护核酸检测秩序的、有接送孕妇就诊的、有保证前线人员一日三餐的……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这群社区志愿者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强了社区团结抗疫的信心和力量。小区防控一线的同志们说:“咱们明珠的居民可真幸福,有这样一群可亲可敬的志愿者,干起工作来更有劲儿了!”
“助心”更贴心
“您二老生活得这么幸福,有什么秘诀传授给我们吗?”
“就是要勤俭持家,多做善事,能自己解决的问题绝不麻烦别人。”
居住在明珠社区的息福堂老人今年82岁,老伴儿73岁。身体健康、性格开朗的他们,见到社区志愿者,就打开了话匣子。这些入情入理的老人言,志愿者们边听边记,生怕漏掉一个字。这看似平常的聊家常,其实是助老服务的又一次延伸——倾听陪伴。
今年7月中旬起,大运河慈善助老家园志愿者团队面向明珠社区高龄老人开展首轮慈善助老助心的“倾听陪伴”服务。倾听陪伴小组共7人,其中持证倾听员4人,同时中心还有6人参加了第二批初级倾听员培训,考核通过后将陆续上岗。截至8月18日,共服务老人34户、45人次,完成访谈记录35份。
曹淑丽说:“通过近一个月的倾听陪伴服务,不仅增进了志愿者和老人之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更重要的是走进了老人的精神世界,了解到了老人的心理需求。倾听陪伴服务在激发老人生命活力的同时,也传承了老人好的家风。”
首轮“助心”服务后,志愿服务还将在本周日开展第一轮“健康义诊”活动,邀请本市各大公立医院的医生免费为老人们做全方位的身体检查,同时建立健康档案,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为老人制定健康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