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沧州,有一个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的传说,讲的是沧州新旧两城搬家的故事:
老时候,石碑河边有一座旧州城,形状像趴在地上的一头大牛,人们叫它卧牛城。大运河边有一座新州城,形状像顶戴在头上的乌纱帽,人们叫它幞头城。相传,幞头城是从卧牛城搬来的,搬家的时候,正赶上黑灯半夜,全城的百姓一个挨一个,从石碑河一直排到大运河边上,把旧州城上的砖一块接一块的传到新城址上,那边拆,这边垒,只用了一宿工夫,一座旧砖砌成的新沧州就建好了,于是有了这样一副对联:“卫水石碑共涟漪,幞头卧牛两相依”。
大凡传说,都有历史的影子。从这个故事包含的信息看,现在的沧州城迁自旧城,而且新城城砖也来自旧城。史实不假,现在的沧州城的确是在明洪武二年(1369)从旧州搬过来的。如今,旧州城内尚存一段旧城墙,还有著名的沧州铁狮子,已建成遗址公园。
沧州旧城,历史悠久,自秦代开始,先后为浮阳县城、勃海郡城、浮阳郡城、清池县城、沧州城、景城郡城等。唐代增筑外城之后,因外城形似卧牛,而称卧牛城;著名的沧州铁狮子铸成之后,又称狮城。沧州旧城的修筑,唐之前历史文献记载不多,唐贞元十三年曾增筑外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沧州人赵鎔出任沧州知州,由于沧州处于宋辽边境地带,且正是雍熙北伐失败之际,赵鎔上任后曾“完城堑,严战具”;熙宁元年(1068),沧州发生了一次强震,城墙和粮仓都被破坏,时任知州李寿朋“以席为屋,督吏寀缮葺,未数月,复其旧”。经过这次重修,沧州城池焕然一新。元丰四年(1081),苏颂任知州,所见沧州城“周视城堑,隐若金汤之坚”。徽宗初年(1101),李昭玘《沧州到任谢韩丞相启》亦云“城高池深,壮矣万夫之守”。可见沧州旧城的雄伟和坚固。
而今天的沧州市区,始于唐开元十六年(728)在运河东岸重建的长芦县城,宋代两次兴废,至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改为长芦镇。但随着大运河的开凿疏通,金元都城在北京的设立,长芦镇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交通优势凸显出来,最终沧州州治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迁到此处。只作过县城、镇城的长芦,城市规模很小,西不过运河,东不过今天的一中前街——沧州商城——金街一线,南北则以水月寺、文庙为界,不足0.2平方公里,且是一座土城。明天顺五年(1461),知州贾忠主持修筑砖城,城周长8里,城高8米多,差不多扩大了6倍,城池平面形状类似男子戴的头巾——幞头,故俗称“幞头城”。修城所用的砖石,万历《沧州志》中点明了是旧砖,而非新烧的。志中谈及旧州城“卧牛城”时说:“洪武初,徙沧州于长芦。至天顺六年,知州贾忠取砖石,城废,故址犹存。”这充分证明了城砖取自于旧城之说。
2000年,沧州市进行顺城街拆迁改造时,发现了原砖砌城墙,并出土了若干城砖,沧州新博物馆建馆时,特选取数十块展示于历史文化陈列厅内。这些城砖看上去不再整齐光鲜,但它们历经沧桑,筑建了沧州新旧两城,堪称沧州城建史上的“功勋砖”,它们随那个美丽的传说一起,永远流传后世。王健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