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01日
第01版:01

打造大运河壮美新盛景

——我市聚力推动实现“五个更大成效”综述之五

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断推进,京杭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变得越来越美。 李晓阳 摄

本报记者 孙 健 本报通讯员 刘占勇

省委书记倪岳峰在沧州调研时提出,沧州要在沿海经济发展、开发区提档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安全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其中,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求,要坚持保护传承利用,抓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夜半不知行远近,一船明月过沧州”。近年来,这句描写沧州大运河的古诗,一直在沧州人中口口相传,表达了人们对大运河复航的殷切期盼。

今天,京杭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实现旅游通航,“一船明月过沧州”的盛景再现。泛舟运河之上,不仅可以欣赏旖旎风光,还能感受大运河文化魅力,将运河美景尽收眼底。

“舟行沧州披长卷,桨开运河入画来”。京杭大运河流经沧州216公里,纵贯8个县(市、区),保持了漕运时期河道规模与形态,体现了运河最原始的风貌景致,是保存最好、最具北方特色的运河段落。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全面落实省委书记倪岳峰来沧调研要求,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古为今用、强化传承,优化布局、合理利用,彰显特色风貌、深挖文化内涵、创新发展思路,全面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文章,积极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就在大运河中心城区段旅游通航之际,运河两岸不断刷新颜值,焕发勃勃生机。古朴的沧曲书舍清幽雅静、青砖黛瓦;古香古色的南川楼、朗吟楼,复建一新、巍然矗立;改造提升的运河公园,水景相依、美若画卷;占地4000亩的园博园,建筑拔地而起,环境日新月异……如今,漫步大运河中心城区段,一步一景醉游人。

彰显特色风貌 做好保护文章

从曹操为征伐乌桓,命董昭开凿平虏渠算起,大运河已在沧州大地流淌1800多年。千年运河,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谱写着生命之源的赞歌,虽历经代代传承,但始终历久弥新,早已成为730万沧州百姓心中的“母亲河”。

近年来,我市聚焦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断完善规划体系,紧密对标国家、省上位规划,对全域216公里大运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貌,完成《沧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沧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6个专项规划的优化提升,编制《沧州市大运河整体景观和城市建筑风貌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沧州段)建设保护规划》,形成沧州大运河“1+6+1+1”规划体系。

围绕打造城市精彩中轴线,我市精心编制园博园、中国大运河非遗展示中心、大化工业遗存改造提升、南川楼片区改造提升、中心城区31公里大运河生态修复与旅游通航等片区规划和项目设计。走好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之路,以文化遗产保护、运河旅游通航、新兴业态培育等实际工作成效,打造富有文化特色、彰显狮城魅力的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

东光县东光镇油坊口村依傍京杭大运河,是一个只有67户人家的小村。几年前还是一个严重缺水的村庄。但如今,村里一口600多年的古井,在干涸40年后重新涌出了清水。现在,附近村民和城里的骑行爱好者,周末或节假日经常到油坊口村,赏大运河,品古井水,一些游客还专程来体验一把手摇辘轳、木桶打水的田园乐趣。

强化生态修复,我市对核心监控区实施最严格的空间管控。今年以来,共清理各类垃圾59.9万立方米,完成103个村庄生活污水处理,改建新建户厕4.1万座,“散乱污”企业和沿线农村黑臭水体全部动态清零;引水3亿立方米,实现了全线通水;累计补植补绿3150亩,绿化道路183公里,核心监控区绿化总面积达35万亩。(下转第八版)

2022-09-01 ——我市聚力推动实现“五个更大成效”综述之五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8321.html 1 打造大运河壮美新盛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