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13日
第03版:03

“董圈葡萄”香 串起好日子

本报通讯员 王 雷 刘雨田 本报记者 周 洋

眼下,正值葡萄丰收采摘的时节,记者走进青县陈嘴乡董家圈葡萄园,沁人心脾的果香扑面而来,一串串紫色的葡萄藏在叶子下面,颗粒饱满、晶莹剔透,让人垂涎欲滴。在采摘现场,果农们拿着剪刀穿梭在葡萄架下,为游客采摘葡萄,将刚采摘下来的葡萄分拣、称重、装箱。

“董家圈的葡萄孩子很爱吃,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开车带着孩子过来,一边体验采摘乐趣,一边品尝新鲜葡萄,再给家里老人带点回去。”来自青县县城的郭女士告诉记者。

董家圈是玫瑰香葡萄种植特色村。上世纪80年代初,这个村开始种植葡萄,随着村民种植经验的积累,种植技术不断完善,加之优良的水土环境为葡萄生长提供了良好基础和有力保障,葡萄种植逐渐成为他们开启致富之路的“金钥匙”。

“每年秋季,都是村里葡萄销售的旺季,大棚里、道路旁,处处都能感受到葡萄的香甜气息。”村党支部书记董辉介绍,村里一共有耕地800余亩,仅玫瑰香葡萄种植就有500多亩,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全村300多人依靠种植玫瑰香葡萄实现了增收。

今年34岁的村民徐梅,几年前在公婆手上接过已经种了20多年的5亩葡萄地。经过努力,她把葡萄地打理得井井有条,凭借着葡萄质量高、信誉好赢得了周边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后来,她还通过电商拓展了销售渠道,亩收益达3万元。

为了擦亮“董圈葡萄”这块金字招牌,董家圈村还在2014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注册了“董圈”品牌。全村葡萄种植产业由合作社统一管理,肥料也统一采购,这样一来葡萄的品质提高了,种植成本也降低了。同时,村干部还定期邀请技术专家前来指导,广泛联系批发商统一收购,让村民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围绕葡萄经济,村干部又积极统筹,带领村民尝试种植温室大棚葡萄,实现错季上市,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同时,每年秋季举办葡萄采摘节,线上线下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逐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品牌农业的转变。

墙里开花内外香,董家圈村的葡萄种植产业还辐射带动了周边村庄,逐渐走上了葡萄种植的“甜蜜之路”。比邻董家圈村的枣林庄村村民吴瑞玲家,近年来种植了阳光玫瑰葡萄。她说,这种葡萄果肉鲜脆多汁,有玫瑰的香味,由于味道独特,营养丰富,颇受消费者喜爱。

“这些年,我们带领广大种植大户和村民坚持走出去,不断带回更好的技术和经验,带动更多的种植户向科技型农民转变。”董辉表示,他们还在不断转变营销思维,力争做高端产品、进高端商超,让“董圈葡萄”的招牌越来越亮。

2022-09-13 本报通讯员 王 雷 刘雨田 本报记者 周 洋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9178.html 1 “董圈葡萄”香 串起好日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