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15日
第08版:08

土地流转促转型 乡村蝶变求发展

王立美

近年来,青县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地开花,积极探索出农业振兴新路径,土地流转“大户+”模式作为推动农业种植业规模化的生动实践,成为农业提效、农民增收、生活富裕的真实写照。

统筹协调、以土地流转壮大集体经济,化解农民“想富”之忧。一是整合资源助力土地托管。整合全县农经部门和土地流转中心职能,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管理中心,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等方式,搭建“利益共同体”,实行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通过统一购苗、统一供肥、统一耕作、统一收获、统一回收全程托管,同步解决农民组织化和土地规模化两大问题。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延伸服务。选择承包实力强、经验丰富的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实现优势互补,以农资供应配送、农化服务为主体,签订种植订单,为订单成员和农户提供成本价有机肥、统一购种、收购和加工等托管服务,破解农资配送、粮食收储等难题。三是现代经营方式提质增效。“大户+”土地托管服务将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等要素导入农业生产,推进现代经验方式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深度融合。通过精细化管理,建立优质种子库,定期组织种植技术培训,协调大户与村集体对接托管模式,从而在成本上做“减法”、效益上做“乘法”。

培树典型、以标杆提升促工作提效,破除产业“蝶变”之痛。一是党建统筹引领。全镇31个党支部分别领办村集体合作社,村入股、镇党委统领的镇级合作社,统筹资金使用,形成党组织领导下“产权明确、责权明晰、风险共担、市场运营”的经济合作组织体系,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坚强保障。二是产业壮骨强筋。立足特色产业,在规模上“提能级”、链条上“补短板”、品牌上“扩优势”,建设成片成带成规模的高品质种植基地。三是延伸产业链条。围绕粮饲作物种植延链、补链、强链,由镇经济合作联社投资建设厂房、设备等基础设施,引入粮食烘干经销、有机肥加工、饲草加工等配套生产加工企业,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发展的层次和高度,逐步向精细化、高品质、高收益迈进。木门店镇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种粮,为纯农业村壮大经济、加快乡村振兴打开了新空间、探索了新模式。

组织力量、以党建赋能稳长效发展,破解基层治理之难。一是在“见实”中打基础、定方向。当前“大户+”土地流转模式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解决了村集体收入增收无路的难题。政府应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做到不错位、不缺位,完善土地流转相关规章制度,对土地流转程序、资金使用等环节予以规范,更具可执行性,进一步细化具体操作流程,使土地流转依法、公开、健康开展。二是在“见新”中转思路、树新风。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种养结构调整,青县于今年开始实施“粮改饲”项目,建设优质饲草料基地,保障粮食安全。争取“粮改饲”中央财政资金198.69万元,发展全株青贮玉米、苜蓿、饲用燕麦、黑麦草、饲用高粱等优质饲草料面积1.5万亩、青贮3.8万吨以上,进一步实现了牛奶规模养殖场全株青贮玉米全覆盖,肉牛和肉羊规模养殖饲草料结构优化,探索出可持续、可复制的“粮改饲”技术路线、推广模式、运行机制。三是在“见效”中压责任、提能力。加强农村“领头羊”队伍建设,每年实施后进村转化提升工程,严格管理考核、严格奖惩激励,农村干部履职尽责氛围持续浓厚。采取集中授课、外出观摩、擂台比武等形式,全面提高村干部干事创业发展的素质能力,积极构建科学高效村级事务管理模式。目前全县345个村已实现党组织、村委会和村监会、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全覆盖,被评为全省农村综合服务站建设优秀县。

(作者单位:青县县委办公室)

2022-09-15 王立美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9439.html 1 土地流转促转型 乡村蝶变求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