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16日
第06版:06

瓦王

张耀胜

运河的水好扭动。它像一条龙,从杭州一路扭到北京。扭得最欢实的地方,当属东光地界。它摇头摆尾,潇洒欢舞,竟然扭出个九曲十八弯,且扭到极处,就会蹦出一串的故事来。

它先从连镇扭出个神奇的谢家坝,愣把大坝扭进了吉尼斯大世界。它往北一拐,又扭出一个繁华的连镇码头。让这个古镇有了“八乡通衢,商贾云集,日进斗金”的美誉。

每天北上的船只汇聚码头,多数是奔着听瓦王故事来的。他们拥挤着停靠在码头上,先忙着装卸货物,趁着歇脚的空儿,凑到码成垛的瓦片旁,听发货人讲瓦王的故事。

那些纤夫们急着赶路,催促船工们启航。可听上瘾的人们舍不得中断瓦王与北京金銮殿那一段剧情,便冲着纤夫发脾气,气得跺脚,甩脸子,直到听完了才肯登船离去。

顺带捎瓦的人对瓦王更是赞不绝口,说他们脑瓜活,有眼光,那瓦窑是聚宝盆,烧制的瓦,像大运河一样有灵性。能为金銮殿增光添彩,那真是前世修来的福。他们便抢着捎上瓦进京,图的是沾沾喜气。

这瓦王何许人也?码头上讲故事的人会给你娓娓道来,连那运河水都爱侧耳静听。

永乐二年,瓦王兄弟来自山东即墨,移民到东光县定居。哥叫徐乐,弟叫徐意。哥儿俩一合计,咱有会烧瓦的技术,不如趁着各村修建房屋,砖瓦需求量大,建个窑厂烧瓦,借地生财。

徐乐说:我发现运河往东都是优质黏土,烧制砖瓦一准的好。

徐意笑道:我看咱家南那片地正适合建窑厂,场地宽敞,又紧挨着官道。往西几里地就是连镇码头,水陆交通便利。咱再打一眼井,天时地利与人和都占全了。

徐乐一拍大腿,呵呵大笑,咱们想一块去了。他们说干就干,先挖土建窑,收购大量豆秸、棉柴为主要燃料。按程序挖泥、藏泥、洗泥、熟泥、制坯、晾干、装窑等,这些活儿都熟络。

瓦窑点火后,他俩轮流看火,烧至3天后,第一窑瓦出炉。在村民的欢呼声中,一片片光彩耀眼的瓦飞出窑洞,飞向运河两岸新房的屋顶。河水相映,闪着粼粼波光。

每天,前来购瓦的车辆络绎不绝,经常拥堵在窑厂的周围。甚至昼夜堵着窑门等候。从此,瓦王名气越来越大。

这天,从京城乘船而来的朝廷命官刘承大人,沿河巡察在连镇码头登岸后,巡查停泊在这里运砖瓦的船只。他看到众人围在瓦垛旁听讲瓦王烧制的故事。再看那瓦片,做工精致,闪着光彩。顿时,眼前一亮。他心想:从临清漕运砖瓦路途遥远,进京时间长,误了事可吃罪不起,我岂能舍近求远。他急忙下令传唤王知县来见。

王知县闻讯火速赶来拜见刘大人。并亲自带路,陪同刘大人到王瓦窑厂实地考察。

徐家兄弟俩闻听皇宫来人视察,来不及更换衣裳,一溜小跑来到刘大人面前,撩衣跪倒叩拜。刘大人当场拍板,徐家瓦窑定为官窑,并派故宫基建专业术人员进行培训指导,督办烧制进度,所有烧制的瓦,都刻上窑厂和徐家哥儿俩的名字。

这些官窑的瓦,经验收合格后,一部分送到连镇码头,由北上的漕船顺带到通州张家湾交卸,暂存在张家湾砖瓦厂。

另一部分琉璃瓦,顺官道直送到北京琉璃厂。从此,运河两岸的人们尊称徐家兄弟为瓦王。因哥儿俩分前后村居住,前瓦王和后瓦王由此得名。

紫禁城建成后,连镇皂户陈的大财主戈家大兴土木。刘大主管亲自来到瓦王窑厂,与徐家兄弟洽谈。刘主管拿出了戈家绘制的八大院的草图。计划全部用官窑烧制的瓦。

徐家兄弟看图上,前分三院,后分五院。每个院都独立,房屋有千余间之多。

徐家兄弟喜出望外,这拥有20万亩地的大财主找上门来购瓦,乐得直拍巴掌,当即谈妥这桩生意。

戈家八大院的建成,连镇便有一京二卫三连镇之说,水旱码头承载着瓦王的故事,源远流长。

历经500多年的瓦窑,聆听运河的涛声,世世代代传承着瓦王的梦。瓦王的后人们在上世纪70年代,沿运河建起大张砖瓦厂。他们烧瓦工艺不断创新,年产瓦达100万片。在满足本地的同时,还远销北京建筑市场。

瓦王的故事至今还在运河两岸流传。去北京故宫旅游的瓦王村人,指着太和殿上的琉璃瓦对游客说:这金顶上的瓦,刻有俺祖宗瓦王的名字。围观的人无不羡慕和敬佩,都愿跟他们合影留念。

2022-09-16 张耀胜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9525.html 1 瓦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