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19日
第02版:02

暖心修脚店 无声胜有声

本报记者 鲁 萍

“手掌向上,表示轻一些;手掌向下,表示重一些。”在盐山县靖远路上,有一家特殊的修脚店,这里的8位修脚师傅全部是聋哑人,和他们交流需要按照墙上张贴的手语提示做手势。

60多岁的顾客刘泊远,每次到店里来,都要找年纪最小的孙天浩做按摩。“顾客都愿找有经验的师傅,孙天浩也需要多实践才能练出来呀!”孙天浩去年刚在沧州市特教学校毕业,家里亲戚介绍他来到这家修脚店工作。刘泊远自愿让孙天浩练手,让这个刚刚步入社会的残疾小伙子感受到暖暖的善意。

这家修脚店的顾客都是附近的街坊邻居,他们知道这家店的师傅都是聋哑人。季海明今年60岁了,天生聋哑。她的女儿季晨告诉记者,妈妈年轻的时候四处打零工,很难找到长期稳定的工作,“有时候,和健全人干一样的活儿,工钱却比别人少。”季晨从小就知道像妈妈这样的聋哑人想要自食其力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长大后,她一直想要为像妈妈这样的聋哑人创造公平、舒适的工作环境。

2018年,季晨在妈妈季海明的建议下开了一家修脚店。店里招收的几名师傅都是聋哑人。他们的工资明码标价,和当地行业内健全人的工资持平,还能有免费的食宿。季晨是店里唯一能讲话的人,与顾客交流的主要工作由她负责。师傅们老带新,兢兢业业为街坊们打造了一个休息的场所。

来自河南的刘红迪用手语告诉记者,在这里工作心里很踏实,不担心被人歧视。这个店是老板的,也是大家的,一起努力就能过上好日子。

2020年,受疫情影响,将近半年的时间修脚店不能对外营业。没有收入的修脚店,无法承担师傅们的工资,但季晨保证给他们每月1000多元的基本生活费。“每个月大几千元的支出,实在是有些吃力。那段时间,我动了关门的念头。”季晨说,师傅们察觉了她的心思,生怕她把店关了,再也找不到这样体谅聋哑人的工作。

“再坚持一下吧!”就这样,季晨把从其他生意上挣来的钱,补贴到修脚店上,一直坚持到修脚店再次营业。人人为店着想,店里的生意自然兴隆。来自天津的聋哑人许亮用手语告诉记者,他们一起共患难,是彼此的家人。

熬过寒冬,这个特殊的修脚店迎来了温暖。聋哑师傅们把感恩的心情,化成优质的服务,受到了左邻右舍的青睐。刘红迪用手语告诉记者,最好的时候,他一个月能挣7000元,像孙天浩这样的新人也能有3000元的收入,这个店不仅实现了大家自食其力的愿望,更承载着他们未来更多的梦想。

2022-09-19 本报记者 鲁 萍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9669.html 1 暖心修脚店 无声胜有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