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孙 超 姚淑荣 高 帆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运河区秉承“一切为了孩子发展”的理念,组织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创新教研模式、加强作业管理、改革评价方式、做好课后服务,实现两个全覆盖——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2021年运河区各学校共开设社团596个,其中体育类社团172个、艺术类社团244个、科学益智类社团124个、其他类社团56个。丰富的社团活动,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
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双减”的前提是课堂教学增效。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学得轻松主动,掌握了方法,锻炼了思维,提高了学习效率,课下的作业负担自然就减轻了。
研读课程标准,做到心中有目标。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发布,新世纪小学开展了以“新版课标指方向,精准教研提实效”为主题的学习交流活动,促进教师结合课标要求,反思教学行为,打造高效课堂。水月寺小学开展了“聚焦新课标,共研新方向”交流活动,老师们对课程目标有了更精准的理解。迎宾路小学组织老师们参加线上培训,聆听专家讲座。翻看着厚厚一叠学习笔记,左晓蕾老师感慨道:“听了专家的解读,我明白了如何更好地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思路就清晰了。”
开展教研活动,课堂呈现新样态。上海路小学开展的“聚焦双减,提高课堂实效”课例研讨,通过听课磨课提高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能力。育红小学的“一课二上三研”的校本教研模式,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黄河路小学开展的大单元整合教学研究,从课程内容视角出发,研读单元全部内容,搭建整体框架,确立单元目标;再围绕具体章节,梳理结构化知识重点,确立课时教学目标;最后对整合后课时目标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教学活动。大单元整合教学研究,使教师更加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
尝试课程融合,提升课堂质量。课程融合,意在重建知识间的联系,重视课程与真实情境的联系,对传统的学科知识进行拓展。迎宾路第二小学大胆尝试,将音乐与语文融合,编排课本剧、舞蹈、儿歌串唱等活动;将美术和综合实践融合,开展垃圾分类整理、设计环保画等活动;劳动实践与语文(日记、习作)和科学(实验)相融合,开展系列的劳动实践活动;社团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相融合、与时装模特社团课相融合,开展梦想节、时装周。课程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
丰富的教研活动,使教师深耕课堂,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最终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课下作业优化设计
加强作业管理,创新作业内容形式。为了让“双减”政策落地,各校组织教师学习“双减”文件,加强对作业布置的研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解放路小学把作业分为基础性、选择性和拓展性作业,有的内容还会布置实践性作业。迎宾路小学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富有童趣的作业,“数学游戏盘”“设计假期游玩方案”“理财小达人”等特色作业,让学生觉得完成作业像玩游戏一样有趣。北队小学充分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将作业与学科知识相融合,让孩子们走出教室、亲近自然,根据季节和农作物生长周期,设计季节性作业内容,在探究体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审美意识。
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考试是教育评价的主要手段之一。只有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明确考试目标,丰富考试形式,更新考试内容,改变评价方式,才能让“减负”落到实处。“乐考太有趣了!”运河区实验小学一年级八班的邢恩玮同学脸上笑开了花。“词语丛林游”“生字捉迷藏”“百变七巧板”“厨房小帮手”……妙趣横生的乐考游戏让孩子们乐在其中。“看,我叠的衣服多整齐。”小豆丁指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小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红豆50克,芸豆30克,红枣50克,合起来是130克,这是我做的营养粥。”二年级四班的张腾跃一边称量一边计算,数学知识和生活技能的巧妙融合让孩子们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此外,临海路小学的“我是小小科学家”“劳动实践我最棒”;回民小学的“识字冒险岛”“神机妙算”“强体增能”等乐考活动,见证了孩子的成长与进步,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感受快乐,收获自信与成功。
开展读书活动,增强学生人文底蕴。“双减”政策落地,学生的作业少了,自主支配的时间就多了。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时间?各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启迪智慧,增强底蕴。花园小学的亲子读书会已经坚持了六年,在读书竞赛、好书推荐等活动之后,大家移步“花书房”,伴着优美的音乐,和父母一起享受花与书的馨香悠远。在2021年河北省第二十届中小学经典阅读读书活动中,花园小学的“花书房”被评为“最美校园书屋”;解放路小学自2016年1月启动“小作家种子工程”开始,每年都会举办新书发布会推出一部学生的原创童书。截至今年,缘于校园节日“叶子节”的《小叶子奇遇记》、涵育诗意童年的原创诗集《小种子的梦》、依托小学语文课标75首经典古诗创作的《小学古诗读·写·画》等七部原创童书先后问世,千余名小作家脱颖而出,极大地鼓励了学生广阅读、善积累、勤动笔。
课后服务百花齐放
课后服务以作业辅导为基本内容,基本达到书面作业校内完成的目标,同时开展自主阅读、体育锻炼、社团活动等。
体育社团:强健身心,磨炼品格。少年强则国强。拥有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毅力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最佳养料。作为“河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育红小学,将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作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工作来做,校园足球运动也已成为其办学特色。从全员普及到课后延时服务中的足球社团课程,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做到专人负责、专项投入。引进校外优质资源,与足球俱乐部合作,聘请专业教练对学生进行专业、科学的足球训练。校园足球的魅力滋养着每一个育红少年,育红小学足球社团也在各级各类足球联赛中连创佳绩: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获沧州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足球联赛小学男子组冠军;2021年运河区“区长杯”青少年足球比赛男、女双冠,创造“区长杯”历史;同年沧州市“市长杯”青少年足球比赛男、女双冠,并在10月份举行的河北省“冀萌杯”青少年足球比赛中斩获男子组冠军。女足社团杨鹏潼同学的家长高兴地说:“自从宝贝加入足球社团后,虽然晒黑了,但也长高了、变壮了。之前那个内向、腼腆的小姑娘,变成了活泼开朗的快乐少年。团结、合作的足球精神让孩子交到了许多朋友,足球社团让孩子健康成长。”
种植社团:走近自然,提升能力。劳动技能培训使孩子们在实践中亲历劳动的快乐,锻炼健全的人格。上海路小学校园内,有一片果蔬园,名为方寸田,田中绿意正浓,繁荣生长着20余种太空蔬菜。种植社团的孩子们每天精心照料,从晒种、育苗、分类再到洒水、施肥、除虫,仔细观察太空种子的长势,与其共同成长。新世纪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校结合自身地域特点,依托建校初期留存至今的近30年树龄的三棵大桑葚树,开发了“知桑树、品桑果、研桑叶、护桑树、赞桑树”的桑葚课程,举办内容丰富的校园桑葚节;同时开辟种植实践基地,开发了包括春耕——种植之趣;夏耘——护苗之乐;秋收——收获之喜;冬享——劳动之果四个系列的农耕课程,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种植园,了解植物与农耕等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种植劳动。作为农村小学,学校始终教育学生:“我们都是土地的孩子,我们可以大声地读书,也可以酷酷地种地。”有效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探究式学习,感受生产劳动的价值与魅力。
红色教育社团:牢记历史,传承经典。光明小学作为全国先进少年军校,以国防教育为办学特色。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推动“双减”工作落实,学校利用每周三下午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开设“红色课堂”,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让孩子们牢记历史,感恩先烈,努力奋进;阅读红色书籍、诵读红色诗词,领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经典;邀请退役老军人讲述红色故事,回顾国防历史;学校还开设了“红色歌曲合唱团”“小迷彩讲解员”和“国旗护卫队”社团,定期进行培训。“小迷彩讲解员”利用节假日走进红色教育基地进行义务宣讲。小讲解员们通过一段段场馆讲解词带领参观者走进党的峥嵘岁月和伟大成就,向观众讲述鲜活感人的党史故事,她们生动的讲解风格,赢得了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国旗护卫队”更是学校国防教育一张亮丽的明片,经过严格的训练,成为了英姿飒爽的国旗护卫队队员,学校国旗护卫队除了承担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任务外,还多次承担沧州市和运河区重大活动的升旗任务,他们以军校少年的独有风采获得社会各界及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传统文化社团:润泽心灵,成风化人。新华小学是河北省课后服务工作示范校。为了丰富孩子们课余生活,学校挖掘教师潜力,引进社会资源,开设了皮影戏社团、版画篆刻、茶艺、吟诵等百余个特色社团。特别是皮影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将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具有较强的艺术综合性。将皮影引入“双减”课堂,使学生了解到皮影艺术对真、善、美价值观的追求,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和情志发展,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让孩子们在“双减”政策下,在学校社团中汲取文化营养,放松身心,陶冶情操。这些有趣的社团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今天放学完成作业后,我要去参加皮影戏社团。看到画布上的人物会蹦会跳,我都觉得特别有趣,每次参加社团活动都像是一场‘穿越’历史的文化之旅,让我们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新华小学四一班李龙悦开心地说。
“双减”减去了过重的课业负担,减去校外过多的学科培训,为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给予更大的能量。让书香伴随成长,让锻炼成为习惯,让孩子找到自己的爱好特长,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这就是运河教育人的伟大梦想。做有温度的教育,运河教育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