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2日
第05版:05

河间诗经植物园开园

把“诗经”种在大地上美梦成真

▲董杰在植物园为孩子们讲诗经植物

◀朱晓兵宣布开园

▶诗经植物画上墙

本报记者 祁凌霄

“参差荇菜”“寤寐求之”,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耕作,位于河间市城南瀛州镇角楼村的诗经植物园于月初开园,筹建者实现了把“诗经”种在大地上的夙愿,迎来了一批批游学少年和“诗经文化”研究者。

9月初,河间诗经植物园举行了开园仪式。筹建者、农民朱晓兵在现场表达了他对诗经植物园的深情。朱晓兵说,经《沧州日报》宣传,筹建诗经植物园,“把诗经种在大地上”这一消息迅速传遍全国。作为筹建者,把《诗经》里的植物种在河间大地上,同时也要种在人们的心里。这些植物,承载着文化、诉说着历史、孕育着感情,是乡土与传统结合的鲜活的文化教材。当前,已经完成了《诗经》植物的种植和开园工作;未来,让这些植物、让“诗经文化”在人们心里更加鲜活旺盛地生长,是努力的方向。

与朱晓兵一起筹建诗经植物园的董杰,当天就在现场和其他诗经研究者进行了《诗经》解读。结合现场的植物,讲解了它们在《诗经》中是如何被古人描写的,以及每种植物所蕴含承载的文化意义。董杰说,自开园以来,植物园已经连续接纳了各界的“诗经文化”爱好者和研究者,尤其是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孩子们的到来,与这些植物相得益彰,更显示出生命的活力。

诗经植物园离河间城南仅二三公里路,占地10亩,有116种植物,恰与《诗经》中“十亩之间”的句子契合。朱晓兵在这里承包了400多亩地,为了种植“诗经”植物,今年他在承包地里精选出10亩试验田,专种“诗经”。《诗经》里的植物,能在地里种的就种地里。有不少植物如苍耳等,环境适宜,种植之外,野生的也很多。看着郁郁葱葱的“诗经”植物,在植物园开园之际,朱晓兵还有自己的长远打算。在植物园的一处房子里,他正在请人绘制有关“诗经”植物的图画,同时,还要将植物园里收获的稻谷等标本陈列其中。甚至,朱晓兵还想到了把《诗经》中提到的一些动物放进来,让这里呈现立体化的“诗经文化”格局。对于植物园里的植物,他正在进行细化分区,分类标注“五谷区”“香草区”等,并开辟各区之间便于行走参观的通道。

诗经植物园开园后,这里成为当地“诗经文化”游学和实地研究的片区之一。董杰所带领的“诗经文化”研学团队,沿着当地“诗经文化”的景点,登瀛州公园冯道读书台、拜毛公墓、进“诗经斋”、唱河间歌诗,形成较为完备的“诗经文化”路线。

“诗经文化”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比如《诗经》里的植物,原来隐藏在文献里,人们关注不多。但这些植物承载的文化鲜活又水灵,通过种植,隐性的“诗经文化”被陆续开掘出来,“诗经文化大讲堂”进入立体化、生活化的空间。董杰说:“开园后,孩子们在植物园里辨认植物,采摘野菜瓜果,试着解说这些植物背后的文化故事,小小心灵里种下了《诗经》的种子;《诗经》爱好者和研究者们,在这里吟诗弄月,丰富了创作素材,激发了诗情。”

也有参观者提议,如果条件允许,这里可以开出一片水、一片滩涂,可以提供人们休憩的场地。“在河之洲”的名句家喻户晓,如果有了水,植物园将与《诗经》原典更加匹配,“诗经文化”在这片大地上,将生长得更加蓊郁水灵。

2022-09-22 把“诗经”种在大地上美梦成真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0028.html 1 河间诗经植物园开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