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日报》最近刊发了诗句“一船明月过沧州”的有关文章,读来颇受启发。文章补充了宋代和清代孙谔的生平考证,对当前成果进行了辨析,尤其是在诗词境界的特点上,指出此句与唐宋诗词境界的相同之处,从自然环境角度提出诗中“红叶”似指“蓼花”,从普遍生活体验出发举例分析“远近”与“近远”文学效果的不同,视野开阔,持论允当,思辨性强,是对这一诗句背后人文价值的有益开拓。
笔者热爱沧州文化,曾对“一船明月过沧州”有过关注,今借报纸一角,略谈浅见。
近年来,沧州大运河文化景观带建设提上日程后,与大运河沧州段相关联的文化资源迅速被挖掘出来,与之密切相关的诗词名句广受关注。“一船明月过沧州”被引用之多,可谓登峰造极。不过,在某种程度上,不分场合的过度引用,似有泛滥之嫌。对这首诗,人们以前多据网络,作者孙谔,引用者不见原著,标注为宋人,后经沧州文化研究者查阅国内各大图书馆,终在中国科学院情报文献中心古籍阅览室得见原文,知孙谔为清乾隆时期山东人,诗出《在原诗钞》卷二《燕游草》中《夜过沧州》。全诗:“长河日暮乱烟浮,红叶萧萧两岸秋。夜半不知行远近,一船明月过沧州。”
此诗近年来原本就多被引用,在考证作者、诗句出处之后,与沧州、运河都内涵紧密的“一船明月过沧州”一时深受本地文化界推崇,凭借运河大开发之势,经媒介等合力推动,走向大众。
其实此诗的境界前有唐人开拓,后有宋人承继,明代就出现了仅差二字的句子。唐代韦庄在《送日本国僧敬龙归》中有“一船明月一帆风”;宋代萧仲的《沁园春·庆宁乡令》中亦有“一船明月,又上潇湘”;尤其是明代钱晔在《夜过沧州偶成》有“兰桨迟迟泝逆流,且乘明月过沧州”的句子,文字何其相似!
清代孙谔“一船明月过沧州”和明代钱晔“且乘明月过沧州”诗句仅差二字,所差的“一船”二字,直接来自唐宋诗词,实是杂揉借用之举,彩线有异,机杼却同。如果“一船明月过沧州”确属清代孙谔所作,那么作者其实是化用借鉴,打了组合拳,在诗歌艺术的探索上,走得并不比前人更远;如果从诗词境界角度来考辨,那么此句是清代人所有还是唐宋人所作,则又属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