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2日
第06版:06

返乡创业“新农人”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李瑶瑶

付茂动(左二)教农民驾驶无人机

一边是在北京的知名企业里做技术工作,一边是在农村老家给庄稼打药施肥,在很多人眼里,这两者根本不在同一层面,可付茂动偏偏放弃前者,选择了返乡。

中国农民丰收节一近,玉米就快要收割了,付茂动也迎来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从北京出差回来,他没有回家,而是直接去了公司托管的玉米地,他掐了掐玉米秆,满心欢喜地说:“这几天就能收割啦!”

42岁的付茂动是泊头市西辛店乡大付村人,也是河北茂动兴腾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负责人。

转行创业

如果不是8年前的那次学习经历,现在的付茂动,也许还在北京的某家企业从事着技术工作。

201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付茂动接触到了无人机。单纯出于喜欢,他专程跑到重庆去学习无人机驾驶。

大学时,付茂动学的是自动化专业,和许多“技术宅”一样,他热衷于新技术的应用与开发。来到重庆没几天,他就开始琢磨:无人机除了航拍外,还能干点儿啥?

那些年,付茂动虽然接触过很多行业,但始终觉得“百业农为本”,于是,他有了用无人机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的想法。

2016年3月,付茂动的农业技术服务公司在老家大付村挂牌成立。

可公司刚一起步,他就遇上了大难题:“当时,乡亲们对无人机飞防还比较陌生,不少人对我们持怀疑或观望态度。”

为了打开市场,付茂动用无人机免费为农户提供小麦、桃树、苹果树等作物与林木的喷药、授粉服务。一个村、两个村、三个村……他一次次操纵着无人机起飞降落,作业面积达8000余亩。

“过去人工打药,一个人一天从早忙到晚,累断了腰也就忙活几亩地,而植保无人机只需几分钟就能完成同样的工作量。在平整地块,一架无人机每天可对200亩到300亩地进行植保作业。”付茂动说,“无人机飞防不仅效率高,农药、肥料、种子的损耗也随之减少,农民种植成本大幅降低……”

见识到无人机精准飞防的优势,乡亲们纷纷改变了态度,付茂动的公司业务迅速推广开来。

科技引领

付茂动很快干出了名堂。

创业不到一年,他的无人机就从最初的3架,发展到200多架。2017年,泊头市相当一部分小麦、玉米的喷防作业,都由他的“无人机编队”完成,公司业务扩展到四川、江西、内蒙古、陕西等多个省份,付茂动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无人机司令”。

短短几年时间,付茂动公司的服务范围已涵盖智慧种植、智慧农业管理、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无人机研发生产和销售等多个领域,统防统治日作业能力4万亩以上,作物收获日作业能力3000亩以上。

在付茂动这里,占地面积达18亩的植保田间观测场格外吸引眼球,尤其是这里的昆虫标本室。“2019年,我们这个观测场在重大病虫监测预警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那一年,中国农业大学和泊头市农业农村局植保植检站有关草地贪夜蛾等病虫的预报数据,就是从这里观测到的。”付茂动介绍说,“草地贪夜蛾对玉米危害极大,它们迁飞扩散快,繁殖能力强,所到之处,玉米轻则减产,重则绝收。而我们的作用就是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行预防。”

助农增收

今年,付茂动托管的土地面积再创新高,玉米种植面积达11.4万余亩,小麦种植面积6万亩,涉及泊头市46个村、吴桥县9个村。

“农民以土地入股,不但可以在我们这里打工、学习无人机驾驶,还能获得土地收益。”付茂动说。

“以前农民收完粮食,最头疼的就是秸秆处理——不能焚烧,就地还田还得施药灭菌,否则就会影响来年收成。”于是,付茂动又开始寻求秸秆回收利用的方法。

付茂动免费为农户收割作物,而他则将这些令农户头疼的秸秆收集起来,处理成饲料:“收上来的玉米秸秆经过厌氧发酵,既可以杀死有害病菌,又可以起到软化的效果,提升适口性和利用率。而小麦秸秆则可以直接使用。”

短短一年时间,付茂动就与当地20多家养殖户达成合作,为近4000头牛提供饲料。就近采购饲料,为农户节省了不少运输成本。

“有了新技术的加持,未来的农业以及农民收入一定会像无人机一样越飞越高!”付茂动满怀憧憬地说。

2022-09-22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李瑶瑶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0036.html 1 返乡创业“新农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