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我出生在农民家庭,从小看着父母起早贪黑在地里忙活,连饭都顾不上吃,就希望长大后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父母减轻担子。于是,我考入河北农业大学植保专业,并在2013年毕业后,回乡成立家庭农场,当起了“新农人”。
这些年,农场发展可谓一步一个台阶,尤其是今年,农场流转土地13947亩,托管土地从去年的29500亩增加到36000多亩。不仅种植面积扩大了,产量也提高了不少。小麦每亩多收了50公斤,亩产450公斤;春播玉米亩产从去年的600公斤提高到了700公斤;高粱每亩产量从去年的近45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虽然今年的高粱价格比往年降了一些,但因为我们种植的是优质品种,又有订单兜底,照样挣得盆满钵满……
在我心里,农场的丰收离不开规模化、科技化的种植方式。这些年,我们与国家农业智能装备中心、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等多方合作,搭建起农业全程机械化平台,先后给12台农业机械装上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无人驾驶系统,实现了播种、收割、平整地块、植保等环节的无人化和自动化。这些设备不仅彻底解放了人力,而且效率更高、减少了收割过程中的浪费,每亩能节省成本65元。
今年,不光农场获得了大丰收,对我个人而言,也是“丰收”的一年。
这一年,我获得了很多学习的机会。比如上个月,我有幸参加了河北省2022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养“头雁”项目。
在为期半个月的培训中,给我启发最深的是电商课程。
这些年,我通过直播推介农场产品,将农产品销售到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去年,仅网销收入就占农场全部收入的25%。虽然有了一些成绩,但如何进一步发展,心里多少有些迷茫。这次培训,让我找到了新的方向。
“冀台同韵·美丽乡村”网络培训班、2022中国青年创业云讲堂(乡村振兴——未来农业专题)……这一年,我参加了很多培训活动,可以说是我返乡创业以来最忙的一年,但也是收获最大的一年。
我终于实现了当初的梦想——农民不必再像过去那样辛苦,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如今,我有了一个新梦想——要把农场现有的200多台农业机械都装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无人驾驶系统,打造“智慧无人农场”,并带动更多村民一起致富。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们这些年一直组织村民开展公益性的技术培训。通过电商培训、无人机驾驶培训等课程,提升农民生产技能、转变农民思想认识。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我们的无人机驾驶培训课程。农场现有25台无人植保机,平时的植保工作就由7名农村妇女负责,她们都曾是无人机驾驶培训班的学员,平均日薪能达到1500元,粗略估算,每人每年增收45000元。
除了这7名“农民飞手”之外,每到农忙时,我们还能提供200多个工作岗位,平均每人每天收入在150元到200元之间。
我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看到农业的未来,会有更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将农村作为施展抱负的舞台,而我的新梦想——打造“智慧无人农场”,也会很快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