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9日
第07版:07

“婚俗改革”亮品牌 河间百姓喜开颜

——“一县一品牌”创建活动推进婚俗改革综述

河间市第四届“5·20”零彩礼“云”集体婚礼

新人携手步入婚姻登记中心

十对新人集体领证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一些地方婚姻喜事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的奢靡风气愈演愈烈,婚嫁支出成为农民沉重负担。河间市被国家确定为婚俗改革实验区以来,河间市委编办立足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扎实做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后半篇文章,结合“一县一品牌”创建工作,优化机构设置,盘活机构编制资源,助推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从而使文明向上的婚俗礼仪日趋规范,婚俗文化与诗经文化结合更加紧密。高价彩礼、人情攀比、铺张浪费、低俗婚闹等不良风气得到有效遏制,健康文明、简约适度的婚俗新风成为社会主流风尚。

李瑞存 钱军峰 孔德波

坚持科学规范

深化机构编制管理支持

8月17日,沧州市编办主任专题会议暨推进“一县一品牌”现场工作会议在河间召开。会上,河间作典型发言,介绍河间市事业单位改革和“一县一品牌”婚俗改革工作,沧州市委编办对河间市“一县一品牌”创建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认为经验值得推广。近年来,河间市委编办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工作总体部署,发挥机构编制基础性保障作用,创新制度机制,搭建发展平台,强化编制保障,助推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

一是定好“指南针”,统一创建思想。印发《河间市委编办“一县一品牌”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确立了指导思想,明确了实施步骤,落实了保障措施,深入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的婚俗礼仪,着力培育文明节俭的婚俗文化,持续传承良好的家风家教,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推进政策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治理婚俗不良风气,提升全社会精神文明程度和群众精神风貌。

二是排好“作战图”,明确目标任务。坚持“瘦身”和“健身”相结合,盘活更多编制资源,进一步优化壮大婚俗公益服务事业单位,通过优化机构设置、职能配置、编制资源、制度建设,实现事业单位从管理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变,提升事业单位整体服务效能,力争到2023年,婚俗改革工作平台日臻完善,婚姻家庭工作队伍日益壮大,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婚俗改革模式基本形成,推动婚俗改革的机制更加健全,文明向上的婚俗礼仪日趋规范,婚俗文化与诗经文化结合更加紧密,婚俗改革之乡成为诗经故里、文化河间的一张新名片。通过以点带面,大力推进全市事业单位改革发展,全面提升事业单位公益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事业单位布局结构更优化,制度机制更完善,公益属性更清晰。

三是走好“先手棋”,打牢编制保障。按照机构编制“有减有增、动态平衡、保证重点、服务发展”的要求,在全市机构编制总量内,为河间市婚姻登记中心调剂增加人员编制,调整充实人员力量,优化制度建设,建立政事权限清单、公益服务清单和事业单位章程,合理界定事业单位自主运营管理权,落实简政放权,理顺政事管办关系,建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体系,有效解决了编制有限与事业发展矛盾日益凸显的问题,实现了事业编制资源由管得住向管得活的转变。

坚持巩固创新

深化地域特色挖潜融合

9月8日,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河间市举办“教书育人最有爱 移风易俗我先行”“零彩礼”“低彩礼”教师新人集体颁发结婚证活动。10对教师新人用行动发出倡议,移风易俗、婚事新办,积极践行“重登记、强责任、崇节俭”的婚俗新风。

为深入推进婚俗改革,河间市委编办就婚俗改革、婚姻登记中心建设、机制运行等情况多次组织人员赴河间市婚姻登记中心进行调研,深入研讨分析,确定“一县一品牌”方案推进举措,市委编办结合《河间市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立足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设立了河间市婚姻登记中心,承担办理结婚登记、离婚登记、补发婚姻登记证、撤销受胁迫婚姻等服务工作;承担婚姻登记档案管理、查询及出具相关证明等工作;承担宣传民法典相关法律法规,倡导文明婚俗等工作。

一是传承诗经文化,点亮婚登服务窗口。优化婚姻登记事业机构设置,全面拓展提升婚俗公益服务范围和水平,组建河间市婚姻登记中心,编制了《河间市婚姻登记中心公益服务清单》,公开了服务事项流程图,将河间市婚姻登记中心由行政审批大厅搬入诗经公园办公,实现了婚姻登记由单一的审批窗口模式向“公园式、多样化、全方位”的体验见证模式的根本转变。将婚姻登记中心职责与诗经文化温婉相融,全新打造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一流、格调高雅、独具特色的公园式婚姻登记机关。河间市婚姻登记中心总建筑面积1314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一层设有婚姻登记候登大厅、休息区、结婚登记区、婚俗文化展厅、婚姻家庭辅导室、离婚登记室等功能区;二层设有颁证厅、喜事汇、幸福讲堂等功能区,室外设置露天喜事汇及网红打卡墙,能够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服务需求。中心门牌采用诗经诗词命名,室内外及走廊过道布设诗经和婚恋、家风、家训、家教等宣传画、宣传语。公园内广植合欢树、连理枝,遍插诗经及婚俗文化宣传牌,营造浓厚婚俗及诗经文化氛围。

二是弘扬时代新风,培育婚姻登记工作队伍。首先落实编制调剂。结合婚姻登记中心工作任务、工作量实际情况,调剂增加了事业编制,配强配齐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壮大婚姻登记中心工作队伍,确保事业单位职责明晰、运行高效。其次培育颁证队伍。制定相关方案,每周五及元旦、“5·20”、“七夕”、中秋、国庆等重要节日,为“零彩礼”“低彩礼”新人颁发结婚证。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道德模范、劳动模范等具有影响力的先进人物,每周三为“零彩礼”“低彩礼”新人颁发结婚证。由先进人物主持结婚仪式、书画界名人书写“婚书”、爱心企业赠送礼品等一系列活动,引导新人倡树文明、健康婚育新风及父慈子孝、夫妻和睦、长幼有序的文明家风。

三是培育辅导队伍,组建“小桔灯”婚姻家庭辅导志愿服务队。志愿者成员由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律师、“金牌调解员”等组成,定期为新人开展婚前辅导、婚姻家庭关系调适和离婚辅导、离婚冷静期婚姻危机干预等服务。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全市共办理“零彩礼”“低彩礼”婚姻登记3686对,其中“零彩礼”431对,共节约花销3400多万元,平均每桩婚事花费减少5至10万元。

四是创新特色活动,打造婚俗文明载体。丰富履职履责新做法,提升事业单位婚俗公益服务影响力,积极筹办“5·20”零彩礼、“低彩礼”集体婚礼4次,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近百对具有先进典型事迹的“零彩礼”新人参加活动。邀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典型代表、“好家庭”代表等为新人主婚、证婚,爱心商家为新人赠送新婚礼品。婚礼以全新形式共享幸福温馨时刻,共倡勤俭文明新婚俗。2021年以及今年9月26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先后报道了河间市大力开展移风易俗的先进工作经验,2022年1月19日,河间市婚俗改革被确定为“中国改革2021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并在全国推广。河间市“零彩礼”“低彩礼”婚礼已蔚然成风,健康文明、简约适度的婚俗新风成为社会主流。

坚持全面统筹

深化体制机制系统构建

河间市兴村镇大庄村红白理事会常务会长王秋杰介绍说,以前村里“讲究”的人家结婚,提前六七天就要开宴,双方先各自请亲朋轮番到家吃饭,婚礼当天再办婚宴。“现在村里办婚事简单热闹,我们村红白理事会安排志愿者进行服务。一场婚礼,有三四十公斤肉,再来点蔬菜、水果就够了,烟酒也比以前省了不少。”王秋杰说,一桌饭菜成本约二三百元。

“几年前还听说过十几万元的彩礼,这两年听到最多的就是‘零彩礼’。女方不要彩礼,村干部在婚礼上还要给予表彰。现在要高彩礼反而会被村里人‘念叨’。”沙河桥镇罗位村村民罗晨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河间市不断完善事业单位机构职能编制规定,树立“三定”规定法制理念,坚持全面统筹条块结合、体制机制系统构建,真正实现规范履职行为、规范机构编制、规范制度执行。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章程管理,健全治理机制,建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体系,保障规范高效运行。

一是筑牢组织基地,凝聚改革推动力。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河间市婚俗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河间市婚俗改革实验工作实施方案》,各乡镇(街道)、市直各部门成立相应组织,把婚俗改革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与市委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全市上下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联动机制。坚持以服务融合、工作结合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婚俗改革领导小组职能,搭建沟通联络于一体的婚俗改革实验平台,打造信息共享、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指挥调度中枢,助推全市婚俗改革实验工作有序有效推进。

二是完善自治组织,激发基层创造力。全市563个行政村、76个居委会,全部建立红白理事会,统一由村(社区)支部书记担任理事长,把一批德高望重、办事公道、清正廉洁的老党员、老干部选进红白理事会。制定《关于在全市城乡深入开展婚俗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河间市婚事新办手册》,使婚姻领域移风易俗、遏制陋习有了约束“手段”;各乡镇(街道)因地制宜制定婚俗改革实施方案和红白理事会章程,建立健全大龄未婚青年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机制,统一降低婚嫁消费标准,消减区域习俗差异;从烟、酒、办事时间、规格、花费等多方面,完善村规民约,明确婚嫁事宜操办流程、指导标准和罚责情形等具体规定。

三是构建监督机制,形成制度约束力。将婚俗改革工作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予以推进,各乡镇设立乡风民俗“红黑榜”,年终设立动态化比例排名,利用基层纪检委员工作职能,对拟办事项进行报告、备案和现场监督,为党员干部戴上“紧箍咒”。同时,各乡镇、街道定期举办红白理事会成员培训班,加强红白理事会和媒人(红娘)自律组织管理,切实以身作则,服务群众,引领群众思想观念转变,引导适龄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崇尚零彩礼或低彩礼婚嫁观。

坚持党建引领

深化社会力量参与提升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事业单位改革发展和履职尽责各方面全过程,抓住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这个关键,完善事业单位党组织设置形式,激发基层组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构建全民参与改革的浓厚氛围。

一是打造公益平台,信息共享促改革。协调民政、宣传、妇联等多部门参与,打造多维化婚恋服务平台,建立“未婚大龄青年数据库”,成立“瀛海缘”大龄未婚青年婚恋服务中心,创办“相亲角”,搭建“公益红娘群”等交友平台,举办未婚青年联谊交友活动,开拓线上联谊交友平台,搭建青年婚恋交友平台。设立“妇女讲习所”,开展婚恋新风宣传培训。成立婚姻家庭协会,通过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公益活动等方式,带动身边青年转变观念、作出表率,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价值观,抵制和弱化不良风俗,倡导和强化美好婚姻家庭形成,用自身行动影响社会,改善民风,化育人心。

二是拓宽宣传媒介,内化民心促改革。积极引导各级各部门和乡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扩大宣传知晓度和参与度。首先是发挥媒体作用。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介,积极宣传婚俗改革相关政策、举措、先进典型事迹等。其次是开展“五进”活动。进公园、进乡村、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通过公园“小喇叭”、村级“大喇叭”、发放宣传品等方式,向群众讲解婚俗改革的目的、意义和举措,现场解答群众关心的问题,加深群众对婚俗改革工作的认识。第三是引导民众参与。组建婚俗改革健步走宣传队,利用晨练时间,由专业教练带队,统一穿着印有“倡导文明婚俗”字样的服装,在公园、广场等地开展健步走活动,边走边播放《树立文明婚俗新风倡议书》。

三是探索分级管理,外化自觉促改革。针对不同层面、不同区域、不同习俗,分级分层设计,充分发挥村(社区)基层党组织“领头羊”作用,用村规民约管人管事、维护公序良俗。抓住宣传教育、“一约四会”(“一约”指村规民约;“四会”指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综合治理3个关键环节,使婚俗改革成为群众自觉行动,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公序良俗。

2022-09-29 ——“一县一品牌”创建活动推进婚俗改革综述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0703.html 1 “婚俗改革”亮品牌 河间百姓喜开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