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9日
第02版:02

苜蓿种植企业化 农民农村“双丰收”

——探访南皮县中上桥村土地“集约经营”模式

本报记者 王汝汀 本报通讯员 南宝通 李 敬 白雨鑫

丰收季,南皮县冯家口镇中上桥村的紫花苜蓿迎来了丰收。一台台大型收割机在田间收割苜蓿,农民们有的将晾晒好的苜蓿装车入库,有的在田间用打捆机将苜蓿打包销往市场。

在中上桥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统一种植和管理下,这里的苜蓿每年收割4到5次,去年一年共产销苜蓿698吨。村民们将土地托管给合作社,由合作社旗下的公司进行经营,公司按照收益给村民分红,村集体经济也随之进一步壮大。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但大田作物的种植效益难以突破,加之村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主要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土地一度出现撂荒的难题。”中上桥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炳锋说,从2017年起,村“两委”决定将村里的土地整合起来,发展规模种植,创造更稳定的土地增值收益。

关于村庄的未来规划,刘炳锋通过与党员、村民代表进行讨论交流,决定先解决因年轻人在家创业或外出务工,导致土地出现撂荒的问题。正值国家开始推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刘炳锋牵头成立了由135户村民参与的中上桥村股民经济合作社。由于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有限,由合作社投资,成立了中上桥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合作社成立伊始,村“两委”便开始大张旗鼓地给村民做工作。可很快,一些答应土地流转的村民反悔了,他们不认为合作社能赚钱,感觉是又回去吃“大锅饭”。刘炳锋又带领部分村民去一些村庄学习,让他们亲眼见到土地托管的益处,随后挨个入户走访做工作、算种植账、讲解土地政策,就这样,一部分村民同意流转土地。

这时候,国家推行“旱作雨养”种植项目,中上桥村村“两委”立即到县农业农村局跑办苜蓿种植项目。此时,部分村民在思想上仍有顾虑,刘炳锋再次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不厌其烦地入户做工作。在全村70%农户入股投资的情况下,开始了紫花苜蓿种植,投资农户当年就见到收益。另外30%的农户看到,积极补交入股资金,就这样,全村土地实现托管。

土地全部托管至合作社,农民坐在家里也能领分红。村公司组建专业团队进行统一种植和田间管理,每年收割4到5次,按市场行情对外销售,按照收益向股民分红,今年每亩地分红达到830余元。同时,群众无需担心耕地荒芜,充分解放劳动力,可外出务工挣工资,也可自主创业。

“集约经营”模式下,土地化零为整“活”了起来。村里将以前零散化、碎片化流转变为集中成方连片流转,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种植,采用大型机械化作业,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同时还通过去地界、去台田沟增加耕地面积,增加了50余亩的村集体耕地收入。

管理费收到村公司,村集体经济口袋也“鼓”了起来。农业开发公司每年每亩收取管理费30元,增加集体收入,2021年度村集体经济达15万余元,形成“农户得效益,合作社扩大,集体经济规模壮大”的良好局面。

2022-09-29 ——探访南皮县中上桥村土地“集约经营”模式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0770.html 1 苜蓿种植企业化 农民农村“双丰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