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30日
第03版:03

“希望所有在韩英烈遗骸早日‘回家’”

——访肃宁籍志愿军烈士杨俊领之子杨国芬

本报记者 周 洋

9月中旬,8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至此,从2014年开始,我国共分9批迎回了913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

每次志愿军忠烈遗骸“回家”,今年75岁、定居在廊坊的杨国芬老人的心都被牵动着:“不知道这些烈士中有没有我的父亲?”

杨国芬的父亲叫杨俊领。据历史资料记载,杨俊领于1926年12月生于肃宁县袁家佐村,1938年参加八路军,中共党员。生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187师宣传科科长,于1951年5月22日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中,在位于韩国境内吉谷里的一场战斗中遭敌机空袭,壮烈牺牲,遗骨至今不知埋在何处。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俊领家乡遭日寇践踏蹂躏,他目睹了侵略者暴行,小小的心里就立下了要把日寇赶出中国的志向。

1938年5月,当八路军队伍路过家乡时,年仅12岁的杨俊领,在征得父母同意后,跟着部队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杨俊领思想进步,作战勇敢,先后担任前线战士和宣传工作人员,多次立功受奖。

朝鲜战争爆发后,1951年2月15日,杨俊领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187师在鸭绿江边举行入朝作战宣誓仪式。1951年4月22日,第五次战役打响。在战役第二阶段中,杨俊领作为宣传科长,主动要求跟随559团参加战斗。5月21日夜,559团负责掩护师主力部队,依托阵地阻击美军的疯狂反扑,连续打退敌人数次进攻。

杨国芬说,据父亲战友回忆,第二天,阵地遭敌军飞机和大炮的猛烈袭击,在战斗中,杨俊领不幸中弹,当医务人员为他包扎时,发现他腹部有一块弹片,正中要害,血怎么也止不住,最终杨俊领因失血过多而牺牲。

杨俊领牺牲后,家人一直念念不忘找寻其遗骨,但由于当年战斗地点位于“三七线”附近的韩国境内,很多牺牲的志愿军战士都被集中掩埋,寻找遗骨十分困难。

2013年,中韩两国达成共识,从2014年开始,韩国每年将向我方移交一批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并通过DNA技术手段先后确定了10位烈士的身份。杨俊领烈士的儿子、侄子、孙女等亲人分别加入到志愿军烈士后代联谊QQ群、微信群等民间团队,共同为早日迎回烈士遗骸努力着。

杨国芬告诉记者,父亲参军后,只回过两次家,把青春和生命全部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父亲牺牲那年我刚4岁。后来,我也追随父亲的足迹,成为一名军人,儿子大学毕业后也参军,至今,我们全家三代都是军人。”他骄傲地说。

今年9月,第九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家”,杨国芬通过“帮烈士寻亲”公益团队志愿者王吉仓,同本报记者取得了联系,讲述了这段往事。他说,他的母亲1944年参军,今年92岁了,始终盼着能早日迎回烈士遗骸,这也是全家最大的心愿。

记者了解到,今年回国的88位志愿军英烈遗骸,是2019年至2021年在韩国铁原、涟川、抱川、横城、洪川等地找到的。杨国芬说,当年父亲的牺牲地,就在洪川江南岸。“希望父亲和其他志愿军烈士都能早日‘回家’。同时,也希望能早日用科技手段确认这些烈士身份,让无名烈士变有名英雄。”杨国芬说。

2022-09-30 ——访肃宁籍志愿军烈士杨俊领之子杨国芬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0795.html 1 “希望所有在韩英烈遗骸早日‘回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