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04日
第02版:02

好政策带来浓浓幸福味

——沧县农民边桂江创办家庭农场奔富路的故事

本报记者 孙晓卉 本报通讯员 张金元

走进沧县杜林回族乡吕布村村民边桂江创办的家庭农场,丰收的美景尽收眼底:郁郁葱葱间,一串串青红相间颗粒硕大的冬枣挂满枝头,甚是喜人;无花果树,果叶尽情伸展,或紫红或油绿的无花果挂满枝头,一股特殊的清香扑鼻而来。边桂江和工人们穿梭其中,采摘着成熟的果实。“今年无花果可是大丰收,6亩多地产果8000多公斤。这不,连批发和闺女从网上卖的,毛收入在十四五万元,这还没算冬枣和桑葚的收入哩。”边桂江爽朗的笑声中,透着浓浓幸福味。

今年63岁的边桂江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年轻时就一直种植枣树。靠着挣来的收入,供一双儿女成家立业。按说孩子大了,生活无忧,边桂江可以享享清福了,可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却怎么也割舍不掉对土地的那份感情,仍然每天伺弄着地里的枣树。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农业发展越来越重视。2017年,我从朋友那里听到了一个新名词——家庭农场。我认真学习了相关政策,当时就有了办个家庭农场的想法。”边桂江说,“俺就认准一个理儿,跟着国家政策走,肯定没有错!”在村党支部支持下,边桂江在村里承包了70多亩地,办起了“桂江家庭农场”。

建起农场的初期很顺利:先后种植了马奶枣、冬枣、桑葚等,长势很好。真正的考验,还要从2020年种植无花果说起。当时,边桂江在考察水果市场时发现种植无花果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发展项目。于是,他在肃宁购买了1800株无花果树苗。为了照顾这些新来的“客人”,边桂江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他多次往返河间、肃宁,向当地种植大户请教,同时又买回相关书籍查阅种植方法。白天地里忙,晚上学技术,老伴儿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这么大岁数了,为啥还要累这个心?”“咱要么不干,要干就得干出点儿特色来!”边桂江安慰着妻子。

预防病虫害、修枝剪枝、果树施肥,边桂江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果树管理上,硬是从种无花果的“门外汉”变身“土专家”。去年夏天,无花果陆续结出果实。可刚卖了一部分,几场大雨下来,浇灭了边桂江的希望。看着烂在地里的无花果,心疼之余也让他意识到,无花果保质期非常短,光靠批发给水果商贩,销量太低。

边桂江没有放弃,一方面他加强管理,保证无花果的品质;另一方面,总结之前的教训,今年在果实成熟前,他便让女儿从网上帮忙找销路。双管齐下的准备,换来了今年的丰收:不仅产量较去年高,果实的销路也有了保障。

办家庭农场的意义,远不止富了边桂江一家,也让周边村庄的中年妇女体会了一把家门口就能挣钱的便利。“最多时,来农场打工的有20多人,一个收获季下来,每人能挣几千块钱。”

别看边桂江平日忙在地里,可国家大事小情都装在心里。得知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边桂江喜滋滋地说:“现在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离不开党的引领和好政策的支持,别看我上岁数了,可干事的决心还年轻。还是那句话,坚定不移跟党走,咱农民的日子肯定越来越好!”

2022-10-04 ——沧县农民边桂江创办家庭农场奔富路的故事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1014.html 1 好政策带来浓浓幸福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