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沧州博物馆二楼历史展厅中,有一件定为三级文物的折扇扇面。其正面为梁启超行书苏轼词《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背面为民国著名画家萧俊贤的水墨山水一幅。虽然扇骨散轶,仅余扇面,但仍能想见此物完整之时,文人雅士握之在手,开合之间,清风徐来,一派儒雅风度。今天,我们就聊一聊这被称为“怀袖雅物”的折扇。
折扇出现较晚,其原产地至今仍有争议。宋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载:“(高丽国)使人每至中国,或用折叠扇为私觌物……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宋人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载:“画折扇……丽人不能之,云是日本所作。”而《宋史·日本传》载,日僧喜因于端拱元年(公元988年)来宋朝进贡品中就有“绘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这所谓“蝙蝠扇”就是形如蝠翼的五骨折扇。以此分析,折扇原产自日本,后传入朝鲜,通过朝贡贸易的方式流入中国,时间不晚于北宋端拱年间。
折扇传入中国后,在南宋上流社会盛行一时。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录了临安城中各类店铺,其中就有专卖折扇的“周家折叠扇铺”。江苏武进南宋墓葬出土的朱漆奁上戗画了《仕女消夏图》,两个仕女一持团扇,一摇折扇,表明南宋后期折扇已在大户人家普遍使用。宋人王云《鸡林志》载:“高丽迭纸为扇,铜兽靥环,加以银饰,亦有画人物者,中国转加华侈云。”表明南宋时已经开始自制折扇,且“转加华侈”,在工艺上更为精美。宋人江少虞《宋事实类苑》载:“熙宁末,余游相国寺,见卖日本扇者……索价绝高,余时苦贫,无以置之。”可见宋朝时折扇是价格高昂的奢侈品,未普及于坊间。
折扇在宋代并未广泛流行,至元代时则受到歧视。明人陈霆《两山墨谈》载:“元初,东南夷使者持聚头扇,当时讥笑之。”这种情况到明永乐年间开始改观。陈霆记载:“我朝永乐初始有持者,然特仆隶吓人用,以便事人焉耳。至倭国以充贡,朝廷以遍赐群臣,内府又仿其制以供赐予,于是天下遂遍用。”明朝中后期,折扇开始流行,且出现了很多改良创新,如将日本折扇的单面贴纸改为双面,大量增加扇骨使其更为坚固,在扇骨上进行雕刻,书画扇大为流行等。
明清时期,是折扇发展繁盛的时期,小小扇子早已从简单的生活用具,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特别是由于文人喜爱,在文人的审美情趣影响下,折扇提升为作诗题字的馈赠礼品,并渐成身份象征。明代四大家都创作了大量扇面书画艺术作品。清代的“清初六家”“四僧”“金陵八大家”“扬州八怪”等,无不在这扇面艺术领域纷争夺冠,流传下不少扇面精品之作。
一握清风入袖中,咫尺君怀藏乾坤。小小的折扇,早已从最初引风取凉、障尘蔽日的生活用具,拓展到礼仪和文化领域,凝聚了中国千年来各个阶层人们的文明和智慧,深深刻下了鲜明的中国印记,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吕庆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