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肃宁县尚村镇刘河村“景泰蓝”工坊,老师傅们正忙着打蜡、抛光这最后两道工序,一批北京客户预订的“景泰蓝”工艺品即将完成交付。
“‘景泰蓝’的学名叫铜胎掐丝珐琅,刘河村‘景泰蓝’制作工艺已传承了100多年。”刘河村“景泰蓝”工坊68岁的老匠人赵聚来说。上世纪初,刘河村有几位老人前往北京当学徒,回村后,将“景泰蓝”这一制作工艺传授给村民,自己也是那时候跟老师傅学的艺。一时间,村里为数不多的能工巧匠潜心研究起了“景泰蓝”,也是从那时起,刘河村“景泰蓝”受到北京商户的青睐。
今年4月,刘河村建起了“景泰蓝”工坊,像赵聚来这样的老匠人有7个,他们对这一工艺进行了挖掘总结归纳,主动带起了徒弟,把“景泰蓝”推向更广阔的天地。在赵聚来等人的悉心传授下,工坊已有60余人掌握了制作“景泰蓝”的基本工艺,并能独立完成至少一项大工序的制作。
“‘景泰蓝’的制作要经过六大工序,其中包含设计、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等108道小的工序,掐丝是难度较大、不易掌握的一门技艺,一点也马虎不得。”赵聚来为徒弟讲解掐丝制作工序,他手中的大花瓶足足有1.7米高,这一对花瓶耗时1年之久,经过一次次地精雕细琢才制作而成。
由于“景泰蓝”工艺很磨炼人的耐性,一坐下来就是一整天。所以在工坊里,女学员居多。“‘景泰蓝’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保护,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发扬。”村民唐伟华说,她来学习制作“景泰蓝”,除了能赚钱补贴家用,还有内心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如今,赵聚来等人在传承前辈们技艺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积极探索创新,在传统的花瓶、葫芦、盘子等铜胎造型上赋予了婚庆、民俗、孝道、善行等内容,使这一古老的工艺重新焕发了生机。刘河村“景泰蓝”融合冶炼、锻造、釉色制造、金属雕刻、镶嵌技术等多种传统工艺,因造型精美、图案丰富,颇受全国各地的客户喜欢,还有商人专门订购,将这一特色工艺品销到国外。
最近,刘河村正在探索网上直播销售新渠道。“像笔筒、笔洗、盘子这些小的工艺品,方便邮寄,通过网络直播售卖,可以助力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赵聚来说,“通过直播,也能向观众展示非遗手工艺品的魅力,将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希望能有更多人喜欢这项传统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