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1日
第02版:02

“我对燕赵大地充满深情”

(上接第一版)

当时,德胜村413户中有212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徐海成家是其中之一。

四九严寒,外面滴水成冰,小小的客厅里却温暖如春。说起当时的场景,徐海成记忆犹新:总书记坐在他家的沙发上,同村里的乡亲们一起,一笔一笔细算收支账,合计着来年的脱贫计划。

“种植马铃薯原种3亩,亩产2000斤,一斤收入2元;一般的商品薯种了15亩,每斤是5毛钱。”

这显著的差价,指向增收的门路。总书记说,“你们下一步的路子都有了,就是怎么把它市场化、规模化发展起来。”

正是算准了一笔笔“脱贫账”,脱贫攻坚精准发力,徐海成很快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去年9月,徐海成一家喜迁新居:150平方米,三室两厅。

“土豆变金豆了!”如今,再算起收支账,徐海成夫妻俩笑得眼睛眯成了缝儿,“希望总书记再到德胜村看看,我会给他念念新账本,晒晒成绩单。”

千年梦圆,河北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大踏步走在小康路上——

23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74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河北交出了一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答卷。

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2021年8月24日,总书记来到承德市偏桥子镇大贵口村,考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下一步怎么走?总书记指明方向:“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我们农村下一步的目标就是乡村振兴。不仅城镇要好,乡村也要好,乡村城镇一样好。我们不能满足,还要再接再厉。”

落实总书记要求,省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步伐。

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监测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抓好机制衔接、政策衔接、投入衔接、队伍衔接,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扭住产业发展这个关键,每个脱贫县打造一个重点特色主导产业。

今年以来,全省没有发生返贫致贫问题。上半年,7746个脱贫村培育特色农产品12333个,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布局;全省粮食面积、单产和总产实现“三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6%。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希望的田野正绽放新的梦想。

(二)

莲花山风景秀美,滦河水绕村而过。60多岁的大贵口村村民霍金家,推开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

当时的一幕,至今仍是最珍贵的回忆。

一家人热情地邀请总书记到家中做客。客厅里拉家常,老霍有点激动:“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变化太大了,老百姓种地政府给补贴,病了有医保,大病还有救助,养老也有保障。有总书记领导,人民真幸福!”

“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句话不是一个口号,我们就是给老百姓做事的。”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回应道。

一段对话,“人民”二字重千钧。

初心如磐,使命如炬。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目光的落点,始终在人民。

人民至上,阜平县顾家台村村民顾成虎感念至深。

一件棉大衣,他视若珍宝。“总书记在我家时,看到我袖口破了,特意叮嘱随行人员在给我的慰问品中增加了一件棉大衣。”说起它的来历,老人激动不已,“总书记是个细心人,把老百姓装进了心里。”

如今,顾成虎一家已经搬进了100多平方米的新家。搬家时,他特意找人拍了一张老土坯房的照片,提醒全家人不能忘了党的恩情。

人民至上,唐山市截瘫疗养院杨玉芳和高志宏夫妇感受深刻。

“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时隔6年,总书记的话语仍然深深鼓舞着夫妇二人。

这些年来,他们坚持为敬老院的老人们朗诵诗歌,尽己所能为周围的人带去美好。“如果说过去我们写诗、朗诵、唱歌更多的是出于一种爱好,那么如今我们则扛起了一份责任,那就是把总书记对残疾人的关怀化作一种精神力量,传递给整个社会。”

人民至上,承德市高新区滨河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徐佳杰感慨万千。

“总书记格外关心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指出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让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徐佳杰说,这让她工作起来更有方向、更有干劲。

“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会坚守为民服务解难题的第一线,把社区工作做得更细更实。”在她身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红色大字格外醒目。

民生福祉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指示,我省滚动实施民生工程,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制定出台关于保基本民生的10条政策措施,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8%,完成棚户区改造9.44万套,开工改造3698个老旧小区,新增就业49.98万人,下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79.3亿元,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正在得到有效解决。

努力把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暖到群众的心窝里,更多的“民生清单”正在变成实实在在的“幸福账单”。

■“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

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北京冬奥会筹办,两次考察雄安新区,两次到张家口赛区指导冬奥会筹办。

亲切关怀催人奋进,宝贵机遇千载难逢。

(一)

“华北明珠”碧波万顷,飞鸟翔集;“千年秀林”草木葳蕤,绿意盎然;建设工地塔吊林立,工程车辆穿梭繁忙……

这里,是未来之城雄安。

5年前的春天,一幅气势恢弘的画卷,落笔雄安。

华北平原,雪后初霁。2017年2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南海出发,驱车100多公里,来到河北省安新县。

在大王镇小王营村,总书记走进一片开阔地,极目远眺。这里,正是规划中雄安新区起步区的核心地块。

当天中午,一场小型座谈会在安新县召开。总书记强调,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选择,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工程。

设立雄安新区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破。

1个多月后,一条重磅消息传遍大江南北——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白洋淀所在的这片区域,与首都北京,从此有了不同寻常的关联。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说,雄安新区将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必须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理念,努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沿着总书记引领的方向、绘就的蓝图,雄安新区稳扎稳打。2019年1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这片热土。

这是提振士气的连线——

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在这里能看到新区规划建设的来龙去脉,也能窥见千年之城的未来面貌。

仔细端详展板上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总书记谆谆告诫,“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不要留历史遗憾。”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16个字标定了雄安新区规划和建设的时代高度。

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一座绿色、智慧、现代的高铁站,外形恰似一颗巨型的“青莲露珠”。

杨斌,曾担任京雄城际铁路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在他珍藏的一段视频中,“青莲露珠”还是一片建设工地,“3年前,我们就站在这里,和身在规划展示中心的总书记进行了连线。”

视频连通那一刻,建设现场沸腾了。

能否如期完成任务,杨斌高呼一声:“同志们有信心没有?”

“有!”工友们嘹亮的回答响彻旷野。

看到这个场景,总书记十分感慨。他说,现在是数九寒冬、天寒地冻,但我们的铁路建设者仍然辛勤劳动着。你们正在为雄安新区建设这个“千年大计”做着开路先锋的工作,功不可没。全国人民都期待着你们的捷报!

一年多后,捷报传来。

2020年12月27日,京雄城际铁路全线开通运行。这条铁路在建设中采用了70余项创新技术,成为中国智能高铁建设的新标杆。

把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落实到新区每一个具体项目上,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落地生根。总长545公里的对外高速公路骨干路网全面形成,城市大脑、城市计算中心等智能基础设施累计投资超过100亿元,新建区域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超过90%。

这是鼓舞人心的认可——

雄安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是新区管委会为企业和群众办事的政务服务平台。新区设立以来,这里不断优化审批流程,努力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总书记步行来到这里,察看服务窗口,了解新区深化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服务型政府工作情况。

“总书记充分肯定‘一枚印章管到底’全贯通服务的做法,让我们信心更足了。”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市场主体准入组组长高松说,“今年我们将实现线上‘一件事、一张表、一个码’证照联办,让群众办事手续更简、跑腿更少、出证更快。”

如今,雄安新区已经成为干事创业的热土。设立五年多来,在新区注册的北京投资来源企业达3700多家。

这是茁壮成长的绿林——

擘画千年大计,“千年秀林”是秀美的起笔。

习近平总书记登上雄安新区“千年秀林”驿站平台远眺。望着一株株摇曳的小树幼苗,总书记说:“让它们跟着雄安新区一起慢慢生长。不要搞急就章,不要搞一时的形象工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雄安新区就是要靠这样的生态环境来体现价值、增加吸引力。”

从2017年11月13日种下第一棵苗木,到如今,“千年秀林”2300多万棵苗木茁壮成长,新区森林覆盖率从11%提高到33%。

鸟儿翩跹寻归处,汪汪碧水映苇荷。金秋的白洋淀,风姿绰约。

“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总书记曾殷切叮嘱。

河北对白洋淀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现在淀区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进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雄安新区蓝绿底色更加浓郁。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河北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努力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一座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未来之城。

从“一张白纸”着墨,雄安新区已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四纵三横”高速公路和对外骨干路网全面建成;首批疏解的高校、医院有序落地;中国中化、中国星网、中国华能等央企总部启动建设,累计注册设立各类央企机构110家;容东片区基本建成,容西、雄东等片区安置房回迁入住稳步推进……

一座“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未来之城,正拔地而起。

(二)

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雄安新区和北京冬奥带动的张北地区,形成河北发展新的“两翼”。

北京冬奥会从申办到筹办,每一个阶段的关键节点,总书记都格外关注,倾注大量心血。

“崇礼就是崇礼。”

“崇礼的发展,不是利用办冬奥会再造一个大城市,规划必须科学。”

……

2017年1月23日上午,在位于崇礼区的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临时展馆沙盘前,总书记的一席话,让人们豁然开朗。

筹办北京冬奥会的关键时期,总书记为崇礼的发展理性定位、把正方向。

“河北省、张家口市要抓住历史机遇,紧密结合实施‘十三五’规划,紧密结合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通过筹办北京冬奥会带动各方面建设,努力交出冬奥会筹办和本地发展两份优异答卷。”由崇礼到河北,由冬奥会筹办到经济社会发展,总书记想得细,想得远,想得深。

隆冬时节,银装素裹。2021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雪来到崇礼。

“我们不仅要办好一届冬奥盛会,而且要办出特色、办出精彩、办出独一无二来。”

“建设单位和建设者、保障团队兢兢业业,成功打造了一批世界一流的精品工程。”

……

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在国家冬季两项中心,总书记一句句鼓励和肯定的话语让建设者、保障团队、运动员们心潮澎湃。

“精品意识早已深入我们每一名建设者心灵深处,听到总书记的鼓励,我的眼泪‘唰’地下来了。”张家口兴垣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有平激动地回忆。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张家口赛区76个冬奥项目全部提前高质量完成,赛时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赢得国内外参赛人员广泛赞誉。

精彩不只在赛场,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文章。

“要积极谋划冬奥场馆赛后利用,将举办重大赛事同服务全民健身结合起来,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我们要积极谋划、接续奋斗,管理好、运用好北京冬奥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为河北发展指路。

省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后奥运经济和文化旅游产业,使之成为我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场冬奥,两地出彩。

场馆利用“活”起来——盘活宝贵的冬奥遗产,冬奥场馆正从“冰雪美人”变身“四季全能选手”;

冰雪运动“热”起来——激发河北3000万人上冰雪,冰雪运动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

产业发展“强”起来——“冰雪+”加速释放潜力,“冰天雪地”变成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后奥运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

从雄安到张北,河北正奋力舒展“两翼”,振翅飞翔。

“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2016年7月,在唐山,习近平总书记一语中的,让河北找到了融入京津冀发展大局的着力点,明确了协同发展的河北路径。

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河北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越走越宽。

用“一台车”拉动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走进北京现代沧州分公司,自动化生产线上,一台台机器人正灵活地挥动机械臂协同工作,一分多钟就有一辆整车驶下总装生产线。

紧紧扭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首钢、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等一大批疏解项目落户河北。

三地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合作,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推动产业协作不断走向深入……一场打破地域藩篱、抱团协同发展的重大变革,在21.6万平方公里的京津冀热土上澎湃激荡。

春天的故事还在继续,奋斗的征途没有终点。

■“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是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河北的殷切期望。

河北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如今,绿色已成为河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一)

金秋时节,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层林尽染,风景如画。

“总书记考察林场时,对我们的护林工作、日常生活问得很仔细。我们一定守护好这片林海,决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驻守望海楼14年,护林员刘军、王娟夫妇干劲十足。

半个世纪以来,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深刻揭示了塞罕坝精神的丰富内涵: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

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驱车登上海拔1900米的月亮山,来到望海楼。

远眺林场自然风貌,总书记深情地说:“希望你们珍视荣誉、继续奋斗,在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推动绿色发展、增强碳汇能力等方面大胆探索,切实筑牢京津生态屏障。”

在尚海纪念林,总书记沿木栈道步行察看林木长势,同林场三代职工代表亲切交流,殷切嘱托:“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一幕幕场景,一句句嘱托,激励着林场建设者们。

“新一代塞罕坝人,全面开启‘二次创业’。”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介绍,今年上半年,林场完成造林6657亩,大面积推广栽植阔叶乔木,不断推进人工林向异龄复层混交林转变,构建物种丰富、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发展乡村旅游、生态苗木基地,周边4万多名百姓走上致富路;

与3家钢铁企业进行降碳产品交易,10.31万吨降碳产品实现生态价值转化,靠着“呼吸”也能挣钱;

探索发展林下经济,试种林下参4000多株,产业发展向更多角度更多层次迈进;

……

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塞罕坝的美好图景为绿色发展理念作出生动诠释。

只此青绿,不止青绿。

今年8月9日,中共河北省委“中国这十年·河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省委书记倪岳峰举起一本图册,吸引了在场所有记者的目光。

濒危物种青头潜鸭在白洋淀安家,地下水超采区出现泉水复涌,河北城市空气质量今年全部退出全国“后十”……几组照片,折射河北十年生态之变,向世界展示着美丽的河北。

昔日“泉城”,重现胜景!

位于邢台市王快镇百泉村的百泉,宽阔的水面波光粼粼。2021年以来,邢台市百泉、狗头泉和黑龙潭等泉眼相继复涌,时隔40多年再现“水涌百穴,甘露争溢”。

每天早晨,百泉村村民魏安芹都会到湖边散步,“早起看着一池碧水,心里别提多舒畅了。”

牢记总书记嘱托,河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中加快营造良好人居环境。

截至8月初,全省今年完成营造林527.3万亩,完成退化草原修复治理13.5万亩。今年上半年,PM_2.5平均浓度40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了9.1%。全省国考地表水劣五类断面已经全部消除。

今天的河北,蓝天常在、白云悠悠,山川披绿、河湖向美。

(二)

发展轨道正不正?政绩观正确不正确?这是一道关键的考题,又是一道复杂的考题。

2013年9月,在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以国内生产总值论英雄,你们已经排在全国第六位,假如过两天到第五位了,就能一俊遮百丑了吗?全国10个污染最严重城市河北占了7个。再不下决心调整结构,就无法向历史和人民交代。”

曾经,为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排名,河北一再增加钢铁、煤炭、水泥产能。甚至有人戏言,钢产量“中国第一、河北第二、世界第三”。

总书记说,河北结构失调,污染严重,群众意见大,要过结构调整的坎,爬转型升级的坡。你们国内生产总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了,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

这是一次政绩观的升华,更是一次发展思路的转变。

在总书记的引领下,河北发展终于突破重围,开始历史性转轨。

唐山市规划展览馆,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视察时曾来到这里。

沿着总书记当年走过的路线,唐山市规划展览馆馆长李锦峰边走边回忆,“当时二楼展区主要由一组组黑白、彩色对比的图片组成,黑白图片是40年前的震后废墟,彩色图片是今天的唐山英姿。”

看着一组组对比鲜明的图片,总书记放慢脚步,细细观看。

“要抓住历史性机遇,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努力把唐山发展得更好、建设得更美。”总书记的话,时常萦绕在李锦峰的脑海中。

从“三个努力建成”,到“三个走在前列”,总书记不仅关注这座英雄城市浴火重生的昨天,更关注她谋求转型的今天和振翅高飞的明天。

当时的河北,与唐山一样,经历着发展方式之痛:新旧动能转换不快,发展质量效益不高。

如何摆脱“路径依赖”,顺利爬坡过坎?

2017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张家口考察时强调,“去产能特别是去钢铁产能,是河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硬骨头,也是河北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关键之策。河北要树立知难而上的必胜信念,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

言之谆谆,意之切切。

以“钢铁意志”去调转,河北迈入绿色发展轨道。

在唐山乐亭经济开发区,从市区搬迁而至的河钢集团唐钢公司“生长”在离海最近的地方。

今年1月7日,河钢集团和韩国浦项联手打造的高端汽车板项目在这里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6亿美元,是近年来中国钢铁行业单体投资最大的外商合资项目。

如今,河北钢铁产能由峰值时的3.2亿吨压减到2亿吨以内,“煤电围城”“钢铁围城”的历史难题得以破解。

认真贯彻总书记“推动河北产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转变”的重要指示,河北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做大做强12个省级主导产业和107个县域特色产业,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历史性转变为当前的“三二一”。

深化放管服、金融、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

“河北的钢铁”扎根塞尔维亚。2016年6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贝尔格莱德参观河钢塞钢。

河钢塞钢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国际产能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样板工程。今年上半年,河钢塞钢钢材产量同比提升22%,销售收入同比增加48%,继续保持良好经营态势。

按照省委十届二次全会部署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门强力推进扩大投资和项目建设;加快打造更有吸引力、更具竞争力、更加富有活力的营商环境,今年以来推出139项改革举措。

开放的河北,奋进的河北,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

■“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西柏坡,历史、现实、未来的交汇点。

1949年3月23日离开西柏坡,毛泽东主席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

2013年7月11日来到西柏坡,习近平总书记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重返西柏坡,是一次继承,也是一次起航。

作为“两个务必”诞生地,“进京赶考”出发地,河北践行嘱托,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一)

9月25日,西柏坡村。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77岁的村民闫青海讲述起那次难忘的座谈会。

2013年7月11日,在著名的九月会议旧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座谈会。作为村里的老党员代表,闫青海参加了那次座谈。“总书记面带微笑,和乡亲们一一打招呼、握手,紧张的心情一下就放松下来。”

至今,那次座谈仍深深印在闫青海脑海:“总书记谈的是‘赶考’。”

面对历史和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赶考”问题:“全党同志要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总书记意味深长地说:“正是因为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我们党才能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跳出历史周期律”的答案,更反映出执政党深植于心的清醒。

“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

在西柏坡纪念馆内,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六条规定”展板前久久驻足——这是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

一一对照这些规定,总书记说:“不做寿,这条做到了;不送礼,这个还有问题,所以反‘四风’要解决这个问题;少敬酒,现在公款吃喝得到遏制,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少拍掌,我们也提倡;不以人名命名地名,这一条坚持下来了;第六条,我们党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下转第八版)

2022-10-11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1317.html 1 “我对燕赵大地充满深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