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王”原名王渭,又名王义民,是陕西人。1939年在青县曹寺乡西部村庄(当时属大城县辖)一带参加抗日斗争。他作战勇猛、胆大心细,经常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令敌人闻名丧胆。因此,当时这一带的人们都亲切称他为“陕西王”。
壮大抗日力量
1940年,刚刚遭受过一场洪灾的大城、青县交界一带的百姓,生活异常艰难,日伪反动派也猖狂至极——经济上征收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军事上采取“铁璧合围”等,妄图把抗日力量扼杀在困境之中。
1942年是冀中抗日斗争艰苦的一年,那年5月,侵华日军纠集日伪军5万余人,在空军的配合下,出动坦克、装甲车几百辆,对冀中军民发动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沿途村庄惨遭洗劫,尸骨遍野,各地的抗日组织都遭到了严重破坏。在这危急关头,青县、大城县各区干部于8月中旬参加了“白洋淀会议”。冀中三区区委组织委员王渭也参加了会议。会议结束,王渭和区委书记等开会分析三区的斗争形势,商讨下一步的斗争策略。其间,敌人利用汉奸和便衣特务疯狂抓捕抗日干部。仅在贾村、关家务一带,就抓捕了8名八路军战士。
王渭很快便察觉出了异常,每次有八路军进村,工作时间不长就会被敌人发现,很多村里的工作无法开展。他根据分析的情况决定锄奸,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当时,曹寺乡一带的群众基础良好,在大家的帮助下,他们采取诱敌战打击敌人,处决了几个密探,把敌人的嚣张气焰打压了下去,使青大交界地区的抗日局面有了好转。
在这种形势下,党组织决定把区干部分为若干小组,深入到各村宣传抗日救亡运动、秘密建立人民武装,为抗日的全面反攻做好准备。王渭和当时的区助理员多次到流远庄一带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斗争形势。到1943年年底,全县除少数敌人占领的据点外,抗日活动日渐高涨,群众斗争遍及各村。
机智引开敌人
1944年,冀中各抗日战场进入全面反攻阶段,胜利指日可待。而敌伪也更加嚣张,试图做最后的挣扎。
这年夏天,一个漆黑的夜里,王渭等人在周庄子(现曹寺镇西周庄村)党支部书记于长勇家的地道里开会,研究对敌作战的方案。散会时已是拂晓,大家刚躺下休息,就听见远处传来一声枪响。大家一个激灵起身,做好了战斗准备。不一会儿,有人报告说,里坦镇的几百日伪军包围了村子。情况紧急,刻不容缓,几个人迅速选择了突围路线。刚撤至村口,后面的敌人便追了上来,激烈的枪声在村边响起。这时,已经有几位战士负伤,还有的中弹牺牲。
危急关头,王渭不顾个人安危,冲上前去引开敌人,掩护其他同志转移。敌人果然上了钩,朝王渭追去。
那年雨水大,大小河沟都涨满了水,王渭沿着一条水沟,一边向敌人开枪一边跑,借着熟悉的地势,蹚过了几条水沟。而敌人却始终紧追不舍。突然,他左腿中弹,一下子跌倒在地,鲜血顺着裤腿流了下来。这时,敌人也越来越近,他爬上沟坡,匍匐着来到一条河边,然后忍着疼痛游到河对岸,隐蔽在一片高粱地里。幸运的是,很快被附近的百姓发现,在他们的掩护下,王渭被安置在一户村民家养伤。
为革命事业壮烈牺牲
经过一段时间的疗养,王渭的伤势日渐好转。这个坚强的革命战士看到斗争形势日益高涨,抗日烽火已燃遍全国,他再也待不住了。恰在这时,外面纷纷传言王渭已经被敌人抓住杀害了。王渭又拿起武器,投入到战斗中去。
暮秋的一天,王渭和另外两名战士去骆贾村执行任务,当他们完成任务快要出村时,突然和敌人遭遇。突围时,一位战士牺牲了。他和另一名战士刚撤离,又与另一股敌人相遇。敌人的一颗手榴弹滚到战士的身边。王渭见势不好,一下子扑倒在他身上,“轰”地一声巨响,手榴弹爆炸,王渭身负重伤。战士赶紧把王渭背到附近的一个堡垒户家。十几天后,又转移到了堡垒户刘大娘家里。
王渭住到刘大娘家里后受到了大娘慈母般的照顾,但由于伤势太重,再加上药品奇缺,他的伤口不断恶化。
一个寒冷的夜晚,窗外飘着雪花,一名村干部从家里拿来一件新棉袄,给王渭穿在身上。乡亲们一双双温暖的手,让刚刚苏醒过来的王渭热泪盈眶。他使尽全身力气,拉住刘大娘的手,声音顫抖地说:“大娘,这些日子,您为我操碎了心,可我无法报答您了……”
窗外,雪花轻盈无声地飘洒着,落满了房屋、地面,压弯了树梢枝头,一切都显得那么庄严。年仅24岁的抗日战士远离故乡,在抗日战场上、冀中平原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慢慢地合上了双眼。乡亲们眼含热泪安葬了王渭烈士。
直到现在,“陕西王”王渭的故事仍在这一带传扬。当地老人经常坐在一起回忆烈士的点滴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