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2日
第06版:06

盐碱地上开拓新“稻”路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摄 影 殷 实

科学种稻 盐碱地里说丰年

提起丰收,很多人都会想到一句古诗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你知道吗?如今,在黄骅市滕庄子镇大浪白村,昔日白花花的盐碱地,竟变成了金灿灿的水稻田。

金秋,2100多亩稻田将这里装扮成了金色的海洋。微风拂过,金色稻浪涌动,在蔚蓝天空的衬托下,如同一幅油画,让人心旷神怡。

盐碱地本是“农业荒漠”,缘何能有这般丰收美景?这一切,还要从黄骅市宝仓种植合作社因地制宜探索科学种植说起——

“头顶”黄灿灿,“腰肢”绿油油……来到黄骅市宝仓种植合作社,风吹稻浪,阵阵稻香扑鼻。将沉甸甸的稻穗托在手心,一粒粒稻米圆润饱满,似小珍珠般喜人。

眼前,成方连片的稻田美不胜收,谁能想到,前些年,这里还是白花花的盐碱地。

原来,这片地区是大浪白村地势最低的地方,只要下雨,周边的水都向这个“盆底”流,十年九涝。

“先前的大户们,都是在这儿种玉米、小麦,年景好时,也打不出多少粮。雨大的年份,涝灾更不少见。”宝仓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刘倩说,光投入、没产出,这片盐碱涝洼地,不知道“吓”走了多少拨人。

别人避之唯恐不及,可刘倩和合伙人却十分“中意”这里。

原来,几年前,刘倩就从天津亲戚处了解到水稻种植的前景,动了投身农业的念头。“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农业发展被提升到新高度,更让她信心大增。只是,与其他作物不同,水稻离不了水,挑选地块是个难题。

“大浪白的‘盆底’地正好存水,这周边还有河流,灌排方便。最重要的是,种植水稻的地表要留存水,能压制部分盐碱上返。盐随水走,还能沥走一些盐碱。”就这样,让2100多亩盐碱地变身“稻米粮仓”,宝仓种植合作社开始了探索之旅。

通沟渠、修闸涵、建泵站,单是先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他们就投资了几百万元。

走科学种田路,选择良种尤为关键。

“土地盐碱是俺们黄骅的特性,如何适应盐碱特性,科学选育抗盐碱的优良品种,是助力农业提质增效的根本。”本着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科学种植的原则,去年首次试种时,合作社就从天津农科院等地引来了5个新品种,在同样的管理模式下,做对比试验。

5月,满怀期待种下绿油油的秧苗,谁知没过多久,他们就迎来了首个考验——由于引水、排水不及时,土壤中的盐分过高,不少秧苗相继枯萎,成活率还不到70%。

“打理水稻,要下功夫。水稻爱吃水,但水位过高会淹苗,过低又会枯苗。要随着秧苗长势,调整合适水位。”紧锣密鼓补苗后,刘倩和合伙人再也不敢轻敌,不管高温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一有时间就扎进稻田里,看水质、观苗情。

后期治虫、除草,也下足了精细功夫。

作为新农人,他们没少吸收新思想、新技术。“病虫害管理,一定要以防为主,既能控制防控成本,也不会造成大规模损失。”什么季节,会发生何种病虫害,刘倩都提前摸得一清二楚,还专门购入了2台无人机高效作业。为保证产出的稻谷品质,在防控时,他们还着意选择低毒、分解期短的药剂,比使用普通药剂多花10多万元也在所不惜。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前期,施入复合肥和有机肥改良土壤、增加肥力,降低盐碱用于提苗。后期,定期喷洒含氨基酸的水溶肥,保障秧苗长势……在用肥上,刘倩和合伙人也是费尽心思。

滴滴汗水的浇灌,成了水稻茁壮成长的动力。去年,这片瘠薄的盐碱地,交出了亩产千斤稻子的好成绩。今年,水稻苗的成活率已提升至95%,在科学管理经验的加持下,亩产有望再度提升。

种养结合 “蟹”逅好生态

漫步稻田间,微风吹来,田里发出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向稻田四周的水沟看去,会惊喜地看到一只只河蟹爬来爬去。

不远处,几名工人正忙着起网捉蟹,还不时传来兴奋的喊声:“瞧,这稻田养殖的蟹真是不一样,个个都有手掌大!”

稻田里面养河蟹,也是这几位新农人的新创意。

“近些年,我国将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提升到了新高度,鼓励农户按照‘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循环发展理念,通过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来提高经济收益。‘稻蟹共生’就是种养结合的一种典型模式,利用生物共生原理,达到绿色、生态发展的目的。”刘倩笑着介绍。

她说,在“稻蟹共生”的一地两用、一水两养模式中,水稻和河蟹就是一对完美的“黄金搭档”。

“水稻为河蟹提供了阴凉、安全的栖息环境。隐蔽的场所不仅可帮它们躲避敌害生物,还能提供丰富的浮游生物供河蟹食用。河蟹在稻田里活动,可以疏松土壤,有利于水稻分蘖。同时还化身捕虫‘小能手’,以田间害虫为餐,减少虫害侵蚀稻田。另外,河蟹的代谢物还为水稻提供了肥料。”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水稻品质,养出来的“稻田蟹”也是个个青壳白肚,甚是肥美,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增加了亩产效益。

奔向绿色生态发展目标,“宝仓”成了名副其实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今年5月,稻田插秧后,合作社就把提前订好的蟹苗投放到百亩稻田里。

“河蟹在生长过程中会不断脱壳,要注意经常观察。”像照顾稻子般精心,刘倩和合伙人也不时捞起蟹来查看生长情况。“我们还定期为环绕着稻田的养殖沟渠换水,水新鲜了,才能保障河蟹健康生长。”

经过几个月的试验培育,如今,水稻与河蟹共生情况良好。随着稻田进入收获期,这里的“稻田蟹”也大批量上市,每公斤能卖到80元。

“稻蟹共生”还涵养了好生态。驻足田间,不时看到白鹭展翅滑翔。清水环绕,稻田如画,鸟鸣蟹爬,俨然一个小型湿地公园。

改良盐碱 延伸“真香”产业链

优产出、好生态,盐碱地变身金稻田的有益影响,还不止于此。

“盐碱地在我市东部沿海地区分布广泛,大量土地因盐碱而荒废闲置。唤醒这一‘沉睡’资源,可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推进盐碱地种植水稻,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对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意义非同一般。”作为新农人,胸怀“大农业”,刘倩和合伙人没有将眼光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她还记得初次来到这片土地的情景。“白茫茫的盐碱地,成片成片荒芜着,只有芦苇随风摇曳。”虽然先前已做好心理准备,可测土结果还是让他们吃了一惊——PH值为8.2,盐分为3‰,土壤盐渍化严重。

让水稻扎根于此的尝试,同样,也是不断改良盐碱地的过程。

“引入的河水PH值为7,盐分含量1.5‰,水好,能压着部分盐碱不上返。”不仅如此,考虑到盐碱地先天瘠薄,有机质含量少,刘倩和合伙人还四处考察,最终,在山东相中了一款富含黄腐酸的微生物有机肥。

“黄腐酸是从天然植物秸秆中提取出的有机质,含有丰富的有机小活性物质,能在水中速溶、全溶,更易于吸收。这款肥料还添加了微量有益菌,在改良土壤、提高作物品质等方面效能满满。”通过跟踪检测不同种植阶段的土壤及作物表明,科学施入黄腐酸微生物有机肥,可以达到增产提效、改良盐碱的双重效果。

宝仓种植合作社开展的盐碱地改良和耐盐碱水稻种植,让黄骅市的不少农户看到了希望。

今年,黄骅镇大仁村的150亩荒废涝洼地,也成了水稻的天下。这是农户刘东昌向宝仓合作社“取经”后结出的硕果。

“由合作社提供种苗、肥药和技术服务,现在稻田长势可好了。原来啥也不长的涝洼地,今年亩产千斤稻没问题。听说收割后的稻秆,也有人回收,每亩地还能再赚六七十元呢。水稻种植,‘真香’!”虽离收获还有半个月,但刘东昌已然兴奋不已。

吕桥镇的几位农户,也多次来合作社考察水稻种植。他们有四五百亩盐碱地,毗邻捷地减河,计划明年春天平整土地,改种水稻,让土地收益再提升一些。

不同于一般农户只着眼于土地里的产出,刘倩和合伙人还看到了水稻产业“喷喷香”的发展前景。

着手产业化发展,去年开始,合作社就尝试自育秧苗,将产业链由种植管理向前端育苗延伸。稻谷收获后,还进行了二产深加工、精包装、闯市场等多方面探索。

“咱盐碱地产出的稻米软、糯、香,加工时就米香浓郁,蒸煮后更是‘喷喷香’,备受天津、山东等地市场的欢迎。”为此,合作社还注册了“骅海壹米”商标,计划将其打造为旱碱麦的“姐妹产品”。

“随着市场的扩大,我们可以通过‘基地+农户’的模式,统一秧苗、种肥、回收,引导老百姓科学种稻,让盐碱地也能高产出、好收益。”

昔日白茫茫,如今黄灿灿,这个充分利用盐碱地、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新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正如这片稻田般,孕育希望,广结硕果。

2022-10-12 科学种稻 盐碱地里说丰年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1440.html 1 盐碱地上开拓新“稻”路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摄 影 殷 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