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3日
第05版:05

周贯五:艰苦奋斗作楷模

吕少军

周贯五将军在冀鲁边

周贯五给女儿的布草鞋

今年是开国中将周贯五诞辰120周年。他是抗战时期冀鲁边区司令员、政委,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主要领导干部之一。在沧州东部大地上,为民族独立立下了不朽功勋。作为《周贯五画传》的编辑者之一,盐山县政协原副主席吕少军在搜集编辑资料过程中,受革命先辈艰苦朴素、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献身的精神感召,以系列文章抒发了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与怀念。——编 者

盐山县政协出版的《周贯五画传》是一部红色传统教育的好教材,读后令人感到接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周贯五画传》的封面是一张1940年的照片。尽管过去了82年,依然可以看到周贯五将军神情凝重,目光坚毅,气概不凡,屹立在历尽沧桑、虬曲交错的枣树前,彰显出为国家、为民族而战的坚定信念。此时,冀鲁边抗日根据地遭遇严重的旱灾、虫灾和粮荒,主力大批转移,日军疯狂扫荡,企图摧毁根据地。周贯五临危受命,任冀鲁边军政委员会书记,领导全区军民浴血奋战,振兴边区,坚持、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

1948年冬,已经是渤海军区副政委兼渤海纵队政委的周贯五留下了一张令人难忘的照片。照片中的他笑容灿烂、喜上眉梢,此时,日本侵略者已经投降,解放战争也取得了重大胜利,即将迎来全国的解放。渤海区已发展成为一千多万人口的解放区,经济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然而他的脚上依然穿着露出3个脚趾的棉鞋。

1966年,已经是南京军区副政委的周贯五到农村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穿的依然是一身旧军装和露着脚趾的布鞋。老百姓说:“看不出老周还是个高级干部,种庄稼还是把好手哩!”

周贯五夫妇教育子女政治上向高处看齐,生活上向低处看齐。他们有三个女儿都夭折在抗日战争时期,虽然在后来的3个孩子中,最疼爱的是小女儿,但从不溺爱。1970年,周贯五将军送给即将上大学的女儿一双用布条编的“草鞋”,教育她要保持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周贯五的夫人张玉桂是山东庆云人、泊镇师范毕业,她在给女儿的信中说:“我参军的那一天是旧历1937年9月25日,正是板营镇集。‘七七事变’后,父亲在病重中仍为中国之存亡焦虑,要我效花木兰替父从军,嘱我先去,他病好后也去参军打鬼子。母亲杨胜亭送出我四里路,临分别时说:‘你去吧,跟着军队是打日本鬼子,就是死了,也和在家里不一样。不要惦记家。’当时我口袋里只有5个铜板,拿出来交给母亲,这5个铜板可以买点糖给父亲吃点糖水。就这样,我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国军,走上了革命的征途。我当时穿的是从小学到师范毕业,穿了八九年的而且是布最差的破棉裤。到最冷的时候,因为行军多,就不能穿了,只好把它丢掉。北方的腊月是滴水成冰,河里行人走车的时候,我就穿了3条破单裤,上边是半斤棉花的棉袄,脚上是一双只有脚面没有袜底的袜子和一双没有前后底、只中间有底的鞋。1937年到1938年春末夏初,发了六角七分八厘钱。直到1938年夏才发了衣服,1944年前我们都不发被子。以后是每月一块钱,1942年还有几个月不发。在艰苦的年月里,谁都不想苦不苦的问题。虽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但从没有想牺牲了怎么办。”

周贯五的儿子说,我从小就听着父亲和他的警卫员叔叔们讲“面条”的故事:1942年,由于敌人对冀鲁边区实行“囚笼”政策,对根据地进行分割封锁,剔块清剿,粮食医药奇缺。部队经常露宿在野地,睡觉时,哨兵手腕系着一根绳,另一头栓在指挥员的脚上。一发现敌情即拉绳子,指挥员迅速将战士们推醒,带队转移,有时一夜换几个地方。战士们开玩笑说:“我们白天游击战争,晚上游击睡觉。”没有粮食,父亲和战士们吃野菜、树皮充饥,高粱面窝头是最上等的饭食。一天,父亲在野地宿营淋了雨,发起高烧。警卫员周德宝送来两个“掷弹筒”(高粱面窝头),他咬了一口,梆硬苦涩糙乎乎,怎么也咽不下去。小周急得直落泪。勤务员侯延江想了想说:“擀碗面条吧,面条吃着软和,咽着滑溜。”两人把高粱面倒进缴获的钢盔里,兑水揉成面团,小周卷起裤腿,拿大腿当“面板”,搓出一根根筷子粗细的“面条”,那块积了厚厚一层泥垢的“面板”,竟然被搓白了。父亲吃了两小碗,觉得真香。

“正是父辈的严格教育,我们身上少有娇骄之气。”周贯五的子女们说。

2022-10-13 吕少军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1582.html 1 周贯五:艰苦奋斗作楷模 /enpproperty-->